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贯穿于20世纪人类学理论所有领域的结构概念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中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之一.从20世纪早期出现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到历史人类学等种种学派中不同人类学家将结构概念用于理论的表述和具体文化研究实践中去.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结构概念在不同理论学派中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阐释和梳理人类学理论研究提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迪尔凯姆学派的法国人类学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思想发展进程可概述如下:首先,马塞尔·莫斯和赫兹提出了"二元分类"思想;其后,列维-斯特劳斯在广泛吸收、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以"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为核心,建构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所有这些成果,对皮埃尔·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的兴趣开始从"传统的"转移到当前文化,文化变迁与延续的影响因素成为新的关注点。20世纪中期,研究文化变迁过程的"社会文化学派"与寻求文化延续基础的"文化形貌学派"逐渐成型。文化形貌论者专注某个群体的个性,每一种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兴趣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学科从西方发起,以"非西方文化"为诞生温床,以20世纪60年代为时间坐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学派,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在中国,在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类学家的指导下,中国人类学结合本国实际架构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人类学学说;综合王庆仁、白振声和王铭明等教授的观点,从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过程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60-80年代生态人类学主流的研究范式,连接新功能主义与政治生态学,但长期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该范式以行动者视角与决策模式为基础,对人群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人群对环境风险的回应进行研究,为从社会文化结构、人的行为与决策、社会情境的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之变迁提供了可能.文章系统介绍了过程生态人类学范式,以马林人战争的典范研究呈现范式的魅力与不足,并揭示该研究范式对国内生态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乡村社区的研究就一直是人类学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人类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和1979年到21世纪初.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著作问世,同时显示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19世纪以来人类学对宗教研究的情况和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学科的理论来源,学科的建立以及学科发展的三大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时阐释了当前宗教人类学的学科转向,即更关注仪式、关注符号与象征以及强调宗教的“地方性”(Place)研究。在我国,目前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主要关注地方性、小民族的宗教或者说就只关注民间信仰,尤其是其仪式过程,而较少关注跨地域的宗教形式,尤其缺乏对世界宗教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述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人类学主要研究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讨论发展人类学对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描述云南泸沽湖地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摩梭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过程;并应用发展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摩梭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充分肯定其所取得巨大成绩后,从发展意识、社区参与、权力问题和利益相关者四个方面,探讨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可采取的对策,以实现其可持续地和负责任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于20世纪80、90年代风靡西方民俗学界,是分析口头艺术和文化表演的一把钥匙。在美国民俗学界和人类学界享有盛誉的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是"表演学派"阵营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学派是一门科学中由于学说与师承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国人类学是近百年来由国外引进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已有相当发展并形成一些学派,如"南派"和"北派"。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派别,值得研究。作者论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即以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成都建立的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心的学派及该学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特点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人类学研究在我国获得长足发展,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和方法的引进及其比较与评析性研究;教育人类学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现实的关联性研究;教育人类学方法何以用于中国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如何从本土视角探讨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以及学科发展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n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 of Ethnici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进入"现代"以来,"乡土中国"便凸显在人们的面前.社会人类学通过村落社区研究来体现其"乡土关怀",形成了中国乡村社区研究的学术传统.这一传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过反思之后,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学者们为实现研究村落、认识中国的学术追求,在突破功能主义的"封闭性社区整体论"和"无历史"局限的努力中,造就了中国乡村社区研究的新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提出"群队→部落→酋邦→国家"的国家起源新进化论模式.该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酋邦"取代摩尔根的"部落联盟"作为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以印加等"原始国家"取代古典希腊城邦作为早期国家的典型.该理论总结了当代人类学的积极成果,基本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组织向国家演进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还得到了我国考古学成果的有力支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对社会进化原因的功能主义解释以及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持"融合论"等错误.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西方人类学巫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术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巫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巫术研究中有所反映。对人类学中的巫术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对巫术的知识谱系梳理,还是对学科的学理逻辑方法的理解,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源流及其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并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英文语境中"ethnic group"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提出该概念的广泛采用与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兴起有极大的关系;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既与美国国内的民族政策相适应,也反映了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想的变化;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应用(或称中国化的过程)应当认真地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美国第一个非洲裔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白人主流文化社会控制力下降、出现"族裔认同"这一文化取向的背景下诞生的,是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与非洲裔、其他各少数族裔长期融合的历史性成果。奥巴马当选是美国选民对"族裔认同"这一新的文化取向的认同,是对政府促进这一文化取向的"授权",将有助于美国构建"一个社会"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