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玄林“新语”《王弼评传》,王晓毅著。30.9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责任编辑:蒋广学。写书作文,不拘一格,评传体裁,也非例外。看到王晓毅博士的新著《王弼评传》一书,采取了凸显晓白明畅的“传”而又不失逻辑严谨的“评”的样式,十分高兴。特...  相似文献   

2.
戏剧艺术的“生命气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艺术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戏剧氛围,是戏剧艺术的审美形式范畴,它包含着戏剧文学,舞台环境,戏剧情景与观众审美心理等多重戏剧因素。曹百戏剧的魔力,是与曹高戏剧艺术的独特氛围分不开的,对曹禹戏剧氛围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剧作家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透视剧作家对现代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探索。同时,也可启示我们从戏剧舞台环境、戏剧表演戏剧交流过程中观众的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手,把曾高戏剧研究引向深入。田本相先生在《曹吕传》中说:“我以为,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原野》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味道,或者说…  相似文献   

3.
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评《廖平评传》陈平中年学者黄开国先生继主编《经学辞典》之后,新近又出版了《廖平评传》。初读该书,深感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特点:一、坚实的前期研究。作者在《后记冲写道,本书是他十年研究的结晶。的确,最近十年来,笔...  相似文献   

4.
考镜源流传评得当——读《左宗棠评传》杨金荣孙占元教授的新著《左宗棠评传》一书,是南京大学出版社首批推出的5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较为出色的一部著作。其一,作者以近代中国历史为考察视野,纵横捭阖,不仅剖析了传主多层面的思想(横的一面),而且勾勒了...  相似文献   

5.
孔子尊重妇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泰伯》载:武王日:“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文中“妇人”传统解释为“妇女”,如朱注引马氏说,杨伯峻《论语译注》,张以文《四书全译》等。这种解释似成定论,从而作为孔子重男轻女的证据。匡亚明先生就说:“孔子束缚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辅助他治理国家的巨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自己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孔子评传》第278页) 按…  相似文献   

6.
杨向荣  巩辉 《云梦学刊》2014,(4):158-160
在中国评传学术史上,为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并不多见,而余三定、周淼龙的《何建明评传》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采用主题叙事的手法.对何建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解.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忧国忧民、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报告文学界的英雄式人物,召唤出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界的何建明精神。在书中,作者指出《何建明评传》的写作的原因:一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界确实是一位丰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甚至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都有他的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评《杜甫评传》王同书莫砺锋的《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之一种。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在吸收前人成果后自创新说。首先是角度的择定。该书重点在评,评的重点又在于从杜诗中透视诗人的“思想”。这固然是...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大同思想批判——兼评阎氏《世界大同》成新文世界大同思想,是阎锡山进行社会改造的思想武器。《世界大同》一书就是表达他这一思想的最主要著作。阎锡山说他写作此书的动机是“欲变世界毁灭为安和”,他说:“今日一般所谓安和世界的唯一凭依是物质原子弹,但物质...  相似文献   

9.
袁美丽 《阴山学刊》2004,17(1):25-27
邱鸣皋先生的<陆游评传>从思想家的角度研究陆游,自新创说从宏观角度将历史背景与作家作品结合起来,透过作品观照其思想,深刻揭示了陆游思想和成长的历程;传论结合,夹叙夹评,对陆游的爱国思想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广泛收集和深入考证有关文献资料,考证辨析澄清了不少以前较模糊的看法;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诗人还原成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有缺点,但并不影响他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思想主流.  相似文献   

10.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余明侠教授所著《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不独为评论诸葛之佳作,其熔事功与思想于一炉之成就,尤为治史者评论历史人物立一典型。《诸葛亮评传》为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种。匡老于序言中明言著述主旨为“评价思想与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余明快教授一本斯意,也明确其著述原则为“要写好一部评传就必须将传主的不朽业绩(或传世之作)与深邃的思想和谐地结合起来。不可执其一端,有所偏废”,并根据这一原则,广搜文献,亲访遗迹,三易寒暑,反复修订,终于为“大名垂宇宙”的诸…  相似文献   

12.
这本《王夫之评传》,被列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依原初设计,按传主特点———明清之际著作极为宏富、思想博大渊深的一代启蒙大师,写成书稿近五十万字,其学术思想述评部分约占十之八强,其生平传记部分仅占十之一、二。总体上,虽力求立言有仪,考史有方,合乎学术规范,期能据实以存真。如王夫之所云:“君子格物而达变而后可以择善而执中”①。真要做到,谈何容易。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但人物传记,特别是像王夫之这样具有巨大历史感和崇高人格美的大思想家的传记,似乎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据实以存真,更要体物以传…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十年之后,一代文豪茅盾的传记才同我们见面,尽管这已经是“姗姗来迟”,但我们毕竟有了一本真正称得上“传记”的展示茅公思想和性格的作品。 作者李标晶教授早在1983年就完成了这部近23万言的著作。在他接连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之后,又奉献出了这本《茅盾传》(团结出版社1990年7月版)。《茅盾传》问世的  相似文献   

14.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传记文学写作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人们经常见到的全传、家传、评传之外,考据式传记、学术传记、精神传记等纷纷出现。最近与读者见面的张耀杰的《曹禺:戏里戏外》(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1月出版),就是一部精神传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一进90年代,《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不久,栓计就想写一个关于公证题材的作品。那时他刚调到司法厅的公证管理处,如果继续在中学教书,他是无论如何有不了这个打算的。在中国搞创作,尽管你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由于国人的心态和国情诸方面原因,公开自己的打算往往使你因为被弄得尴尬而后悔。栓计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因此知道他有这个想法的人就不多,我们便是其中之一。《公证人》开始叫《红尘格局》,体裁和形式也不是小说,将近出书,名实俱变,成了今天这个面目。十年磨一剑。剑磨得怎么样,拙文肯定要涉及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曾将“生育子女”与“生产思想”这一精神活动相提并论。他说,他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也努力追随母亲的足迹,做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把这个方法称为接生术(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第201页)。并还说:人不能仅仅凭借生育子女使自己得到不朽,还必须孕育心灵所特宜孕育的东西……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灵的美质,使自己得到不朽。  相似文献   

17.
突出思想特色把握评价尺度——读《左宗棠评传》李吉奎孙占元所著《左宗棠评传》,已于1995年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左宗棠在清代被誉为“中兴名臣”。他起家寒素,经清嘉道咸同光五朝,由举人而跻身总督、宰辅,受知于咸同光三帝,是一位功过毁誉虽历百年而不...  相似文献   

18.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在篇末对事件、人物阐述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来,这种文学形式一直为后世文学家所效法。在散文中,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在写了一个宁可死于毒蛇而忍受不了苛政的捕蛇人之后,便加上一段评述。在唐人传奇中也屡见,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房千里《杨娼传》等。这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用“某某曰”的字样,但无疑是借鉴于马司迁的“太史公曰”的文后加评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 ,欧阳修是一位大文学家。如果全面地评价欧阳修一生的活动 ,或许更应该说他是一位文化伟人。对于这位文化伟人的研究 ,一向却颇显冷清 ,近年来虽稍有起色 ,但学术界所给予的关注似还很不够。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 ,黄进德先生《欧阳修评传》的问世 ,将有助于欧阳修研究局面的进一步开展。黄著《评传》分六章 ,由传与评两大部分组成 ,结构合理 ,行文得当 ,功力深厚 ,见解通达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时代背景。欧阳修成为文化伟人 ,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宋代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诚如…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散文巨著《随想录》,很值得深人再研究。已故文学评论家冯牧曾经深刻地称它为“一本大书”①但同时他却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巴金晚年以他的病弱之身,用坚强的毅力写成的作品,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免使人产生一些冷落之感。”从冯牧发出感慨至今,十年过去了,对《随想录》的重视和研究,依然远远不够。近三年来,人文精神讨论在不断深入过程中,提出中国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问题。而一旦要开掘“思想资源”(或称“精神资源”),人们立即感到它的贫乏,甚至产生虚无之感。“在民主与法制、个性等等问题上,中国的传统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