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帖里帖木儿和帖木儿补花的族属 帖里帖木儿和帖木儿补花是元代重臣,官至中书左丞相。史载:“至正十二年(1352)帖里帖木儿以中书参知政事分省济宁”,十五年入为中书平章政事;十六年命中书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儿提调国子监,并与参知政事成遵等议钞法;十七年以中书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儿为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七年帖里帖木儿以太尉添设中书左丞相。查《元史·宰相年表》,至正二十七年帖里帖木儿确为中书省左丞相”。然其族属却不为人知。台湾学者王德毅等所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对帖里帖木儿之族属亦未予注明。笔者翻阅旧籍,在元人周伯琦撰写的《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中发现了一段涉及帖里帖木儿族属的重要记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畏兀儿文化发展的兴盛期,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本文通过对分布于新疆、中亚等地畏兀儿人的界定,以及对各区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蒙元时代的畏兀儿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即以喀什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和异彩纷呈的内迁文化区。  相似文献   

3.
元明时期的畏兀儿人,缘于地域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迁之后于族群上呈现多元流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取向、生活方式上凸显为多元模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华夷一体”是元代文坛的重要特征。高昌偰氏家族在元代多族士人圈中活动频繁。偰百辽逊的别集孤本藏于韩国,待阐发处甚多。其送别诗投赠对象有汉儒、西域亲友、入华穆斯林、僧道等,这证实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之精神财富。其诗歌呈现出西域人善于理财的文化特征,乐观幽默、勇武任侠的民族性格,为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体裁选择上,偰百辽逊将西域音乐特点融于汉语诗歌创作中,五句诗、六言诗等“杂体诗”别具一格。其诗感情真挚,证实了元代多族士人间关系之紧密。西域诗人对于科举的关注,畏兀家族连胜科场,当是元代文史不同往古的新异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元代诗歌有别于唐宋的“异量之美”,更好地构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其中教益,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蒙古文化中,有许多因素可以说明它与毗邻民族文化早已有所交往。在前后共约三四百年(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时间中,属于突厥语族的畏兀儿人也充当过文化媒介角色。畏吾儿文化人和文学家哺育了十三世纪的蒙古文字和文学。畏兀儿文字作为一种得手的巩固与积累的工具,曾服务于蒙古语言——从成吉思汗义子失吉忽秃忽的断事文书到Д·纳楚克道尔吉的诗作,从失传的史籍《金册》到人民蒙古三十年代的新书。至今,蒙古语中还  相似文献   

6.
畏兀儿文化与蒙古汗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建了规模空前的游牧国家——蒙古汗国。自此时起直到公元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北归朔漠,正是蒙古民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飞跃发展的历史时期。早在蒙古兴起以前,畏兀儿已在天山南北一带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史学界称之为“别失八里——哈刺和卓文明”。蒙古初兴的蒙古汗国时期,从外部输入的主要是畏兀儿文化,这对于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本文对此试作探讨,以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文化的汇集交融是促成中华民族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畏兀儿文人在元代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流传词作更属精品,较为契合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与民族汉化演变规律。与同时期的汉族著名词人相比,元初廉希宪词作豪迈,胸怀广阔,民族色彩浓郁;元代中期薛昂夫和贯云石的词作汉化程度很深,他们或援曲法入词,或婉约豪放并用,或运用典故等;元代后期偰玉立之词作与其诗歌一样,反映官场黑暗和官员昏庸,抒发归隐之意,风格飘逸自然,汉化程度达到最高。深入研究畏兀儿词人词作,对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人的汉化特点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十四世纪,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廷的兴起,今新疆各地打破了蒙古人统治畏兀儿(今作维吾尔)的局面,元代中叶以来出现的各封建割据“地面”之间的力量在重新组合,蒙维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了撒里畏兀儿的东迁,促使一部分蒙古人和畏兀儿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研究元末明初蒙维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小李玉黑”。第二代,有“小李玉”、“阿沙”、“爱鲁”、“罗合”、“小钤部”。第三代,有“乞答哈”、“刺麻朵儿只”、“管固儿加固”、“教化”、“帖木儿”、“忽都答儿”等。其族属,东迁至“河东”又回迁“河西”的“沙陀”。其袭爵,“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究其长期存留类似“世侯”的情况,不能不怀疑与当地为窝阔台系封邑有关。除外,作为本文的“副产品”,还有一个接近原貌的“新”《李爱鲁神道碑铭》,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1.
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在蒙元时期较早归顺成吉思汗并与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蒙古统治者在畏兀儿地区建立机构管理和控制畏兀儿地区.由于西北藩王的叛乱迫使畏兀儿人内迁,畏兀儿亦都护也迁居永昌堡.亦都护谱系的变化反映了元廷政局的变化.由撒连的斤、火赤哈儿之死到帖睦儿补化、太平奴之死,无不反映了元廷局势的变动对亦都护家族的影响.内迁之后,畏兀儿亦都护变成了元廷丧失原来领地的特殊大臣.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廉希宪是我国少数民族畏兀儿族人,是元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他协助忽必烈取得汗位和统一全国,帮助忽必烈建立了各项典章制度。特别是对克服蒙古原来的杀掠政策、减少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曲靖及其以北的云南东北部,曾经历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秦汉至元代,滇东北的历史可分为秦汉至宋代、蒙元时期两个阶段。汉晋时期滇东北趋于繁荣,南北朝至宋代出现衰落。元代滇东北又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滇东北的发展呈现马鞍形的起伏变化,与该地邻近四川与内地、历代王朝与南诏等政权的经营方略发生改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祖国处于统一局面的时间颇长,呈分裂状态的时间甚短。即使在分裂时期,人民渴望统一的呼声亦十分高涨。可见,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始终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不仅如此,各民族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都曾进行过长期的、艰苦卓绝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元代兀者的名称及其传承关系、兀者的分布与族属等问题,略抒浅见,并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关于元代兀者的名称及其传承关系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作出如下概括:“元代的吾者,金代称为兀的改,辽代称为兀惹或乌若部。”近来,东北史研究者丛佩远同志著文,把东  相似文献   

16.
"兀儿"是佤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兀儿"成了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佤族人对"兀儿"充满恐惧.但用"兀儿"演奏出来的丧葬音乐却具有抒情、欢快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蕴涵了佤族人尊重自然、客观看待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入滇事件与庄豪入滇事件自来被当成一回事.通过深入、细致地辨析相关历史文献材料,庄中蹻入滇与庄豪入滇应为二事,所涉人物庄蹻、庄豪并非一人;庄蹁入滇事件的发生时间在楚威王时,不能改为楚顷襄王时;庄蹁入滇路线之"循江上"完全不同于庄豪入滇路线之"从沅水",庄蹻途经的楚黔中郡也与庄豪所伐之夜郎国没有关系;庄蹻入滇实为人蜀,庄豪入滇实为入夜郎.  相似文献   

18.
元朝把云南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范围,为滇东北地区再次带来了开发和发展的契机。通过军事征讨、政治统治、屯田、驿站设置、设学,该地区有了较好的发展,同时,该地区也形成强大力量与中央王朝相对抗,对统治极为不利。明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其采取分而治之、土流并治的政策,使之不能再形成强大势力,稳固了统治。  相似文献   

19.
元代入居中国的高丽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咸、同以降朝鲜人之大规模移入中国,是近年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元代高丽移民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是历史上朝鲜移民进入我国的高峰期之一。本文概要地阐述了大蒙古汗国至元朝期间,高丽人大批进入中国的诸种原因、移民构成、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以及数量估计、对两国产生的影响等。学术界对中国朝鲜族的形成期看法尚有分歧。作者认为元代高丽移民,与当代中国朝鲜族并无直接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委兀儿”,即“畏兀儿”,是元、明时期汉文史料中刘Uyqur(维吾尔)这一族名的音译写法。《委兀儿译语》是明代编纂的一部汉语、维吾尔语对照的分类词汇,它收入一本名为《译语》的书中。《译语》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书号为15161,书长29.5cm,宽18cm,青丝拦19.5cm×13.3cm,中缝上用墨书“译语”,下书页数,并有“贞节堂袁氏钞本”的印记。全书81页。1—23页为蒙古八思巴字,24—26页为八思巴字、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