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87-92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最重要的悲剧性小说,其中捉弄人物命运的就是一个"城堡",它不仅是叙事的焦点场所,也是令主人公感到窒息的空间。主人公与"城堡"方面的关系呈现一种明显的权力关系。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和文化批评理论,可以分析"城堡"空间建构的意义以及造成主人公K生存困境性的深层机理,从而揭示K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以期引起现代人对生存—实践的空间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它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围城》同卡夫卡的《城堡》异曲同工。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最深刻的绝望感,作品未能为方鸿渐指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城堡》中的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城堡》的独特环境是从迷宫色彩、场景的不确定、雪原意象三方面展示的,这正与小说多方面的象征意蕴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与卡夫卡在权力书写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指向权力和生存,权力的隐性运作通过写作呈现给公众.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两位作家所接受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在卡夫卡的《城堡》和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权力息息相关.通过人的外显可以在小说中寻得内隐的权力.结合福柯的权力理论,探寻卡夫卡与阎连科展开权力书写的艺术手法、权力在中西文化语境下的形态内涵、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异化表现,以此呈现卡夫卡与阎连科对人类生存的关照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城堡》的独特环境是从迷宫色彩、场景的不确定、雪原意象三方面展示的,这正与小说多方面的象征意蕴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王晶 《东岳论丛》2007,28(4):195-196
卡夫卡是一位具有浓郁宗教情结的作家,在《审判》中,他面对现代人与上帝的疏离,阐述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也表现出对信仰的追求与迷惘。本文通过获罪、识罪、服罪三部分解析《审判》中的罪与罚。  相似文献   

7.
孙伟民 《中文信息》2013,(8):160-160
卡夫卡的作品中存在着普遍的父亲形象,最能体现的是创作成熟的“三部曲”《司炉》《变形记》例决》,其中都赋予了“父亲即上帝”的内涵。随着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向社会,相应的父亲的形象就演化为各种各样的绝对权威事物,这些作品中无不凝聚着卡夫卡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一个充满悖论的艺术世界——论卡夫卡创作的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的创作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悖论”。他用这种思维方式揭露他无法忍受的生活中的全部可怕的真象,宣泄自己的郁闷和痛苦。卡夫卡的悖论的“倒转”术是极为奇特的。他把“倒转”和“转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卡夫卡式的“滑动反论”。悖论不仅作为一种负载整个作品内容的思维框架,而且是一种方法的体现,特点是整体上的荒诞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卡夫卡对现代小说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中的犹太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的勃罗德的《卡夫卡传》,披露了供我们“立体地了解卡夫卡”的极其重要的资料,证明了思想与创作中的犹太情结。在勃罗德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打开了认识卡夫卡问题的一个新的窗口,使得有关卡夫卡的研究,不仅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默而索是阿尔贝·加缪代表作《局外人》的主人公,他平静冷漠,行事违背伦理常规,“局外人”般游离于社会道德藩篱之外,最终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这个世俗眼中的离经叛道者只是个被误读的正常人,有着健全的心智和人性;他是加缪“荒诞”思想的最佳诠释,在深刻认识到现实的荒诞后决意听从内心的指引,将生活绝对真实化,冷漠而又蕴涵深刻激情,义无反顾地执著于自己的选择;较之“多余人”,他超越了形而上的精神困境,在被社会抛离的同时也将整个荒诞世界抛了出去;他比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要清醒超脱,以对生存自由毫不妥协的选择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胜利.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注意到卡夫卡的文字中不断被强调的“离开”主题的时候,很容易因此而忽略了他也曾经多次描述过一个逡巡徘徊在“回家”途中的游子的踌躇。不过.无论是一个急于逃离此地的人,还是一个重返父亲的老院子的人.目的和希望在卡夫卡的文本语言中并不存在。他所真正关注的,既不是逃离之后的出路,也不是归来者即将享受的家庭天伦。而是“离开”之际与“归来”之际的真实处境,一种此时此地的经验感的存在,但又不只是一种具体的荒谬感或者抽象的空虚。这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即便变成了一只又大又丑的甲壳虫之后依然没有选择逃离家人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论卡夫卡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一生都在探求如何获得个人的精神救赎。了解卡夫卡对于精神救赎之路的寻找 ,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作品 ,而且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找到信仰归宿的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综观卡夫卡的一生 ,结合他的文学创作 ,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救赎之路是一条由偶像崇拜走向宗教信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普通读者作为"疗愈"的故事热读,日本学界则对该作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在于作品的主题。作者在充满无数的悖谬和荒诞情节中,驾驭着复杂的二元结构,以及对形而上学的绝对注意力,用寓言式的故事和象征逻辑,表现他消除罪与责任负担的方法是集体的忘却和埋葬记忆这一主题理念。《海边的卡夫卡》热读的背后,是日本集体无意识的欲望与作家主题理念相吻合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注意到卡夫卡的文字中不断被强调的"离开"主题的时候,很容易因此而忽略了他也曾经多次描述过一个逡巡徘徊在"回家"途中的游子的踌躇.不过,无论是一个急于逃离此地的人,还是一个重返父亲的老院子的人.目的和希望在卡夫卡的文本语言中并不存在.他所真正关注的,既不是逃离之后的出路,也不是归来者即将享受的家庭天伦,而是"离开"之际与"归来"之际的真实处境,一种此时此地的经验感的存在,但又不只是一种具体的荒谬感或者抽象的空虚.这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即便变成了一只又大又丑的甲壳虫之后依然没有选择逃离家人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什么都是,卡夫卡怎样都行,卡夫卡的问题无所不包。卡夫卡虽然不能算是后现代作家,但是他已经悄然成就了后现代写作的诸多可能性,卡夫卡成了后现代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的诸副面孔:不确定性、延异、悖谬、语言游戏。卡夫卡一不小心一只脚悄然踏在了后现代的陷阱盖上,从这里渐渐响起了后现代绵延不绝的阵阵喧哗。  相似文献   

16.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以独特的创作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被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及新小说派作家奉为大师[1]。《诉讼》是其标志性作品。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银行襄理约瑟夫.K一天早晨突然被宣布"被捕",但仍可以自由行动和工作,只是在诉讼进  相似文献   

17.
林佳 《青海社会科学》2014,(1):141-145,187
犹太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对抽象体验的直接呈现不仅是构成卡夫卡式创作风格的重要元素,也是作家实现其多元创作主旨和引发读者进入哲思的重要保证,抽象体验的直呈同时还体现出表现主义文学描摹事物本质的强烈愿望。《诉讼》典型体现了卡夫卡对抽象体验的直呈及其文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小说注重运用各种叙事手段来揭示人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荒诞.关注<城堡>中的语言现象和修辞策略,可以发现:图像叙事是作品戏剧化效果的基础,在消解线性叙事时间的同时,不仅强化了空间叙事的多维度,更细画了人物对"城堡"的主观体验;类型修辞在简约化人物的社会性存在,表现人及其生存环境的政治性的同时,从深层次戏谑政治;悖论叙事将作家的悖论式思维戏剧化为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方式,以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反相位阐释,呈现了人的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一、“痴人说梦”幻真假 提起卡夫卡,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他的那篇传世名著《变形记》:一个人变成了大瓢虫。故事是那么荒诞无稽,然而,所展现的“大瓢虫”的心理活动,却逼真得让人产生切肤之痛和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20.
对话的艰难和交流的隔绝,已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从外在表现来看,《城堡》中的对话有两个特点,一是所占的篇幅相当可观,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颠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讲,《城堡》中的对话使得小说的基本构架臃肿、繁琐,与传统小说中的对话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其复杂性和开放性,又使小说在内容上呈现出相互冲突、自我消解的特点。进而构成了贯穿小说全篇的悖谬的美学意境和无边界和无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