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夏,我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蒋介石急忙拼凑了30多个旅的兵力,对我进行围攻。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张际春副政委率一部主力部队转战到了淮河以北地区,在那里寻找战机歼灭敌人。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另一部主力部队,仍然坚守在大别山区。我当时被分配到邓政委那里当通讯员。  相似文献   

2.
挺进大别山     
《源流》2011,(11):61
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当时,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刘邓大军  相似文献   

3.
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决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项历时一年之久的重大战略决策,经历了最初构想、逐步明确和最终确定三个形成阶段,集中体现了中央与军委领导和前线指挥员的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4.
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指示,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南征,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为战略决战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成为解放战争史上的瞩目  相似文献   

5.
韩登魁 《山西老年》2008,(11):16-17
1947年5月14日,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安塞县真武洞,召开了50000多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彭德怀等首长。这次大会是蒋介石调用230000大军向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攻,侵占革命圣地延安,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第二年,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大举出击中原,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国的战局,而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更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刘邓所部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究其原因,一是不要后方而采取跃进方式向敌占区敏感地带大举进击的战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二,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分析,当时大别山并不适合我强大野战兵团建立根据地.由于力所不及,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并没有预期完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进距离似显过远,因而付出了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7.
《源流》2007,(9)
1947年,我军遵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晋察冀部队在聂荣臻领导下,对平汉铁路北段之敌发起攻势作战,这就是著名的保北战役。那时候,我在3纵队7旅20团3营7连任指导员。连长负伤住院,副连长韩保义刚由排长提升到位,全连重担落到了我的肩上。  相似文献   

8.
李敏 《山西老年》2014,(5):22-22
解放战争初期,晋夫同志任太岳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1947年部队整编时,军区主力部队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晋夫同志被分配到第八纵队任参谋处长。1948年夏季,我军发起晋中战役,八纵队是主力之一,我参战部队密切配合,横扫晋中平原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包围了太原,困守太原孤城的阎锡山惊恐万状,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为稳定军心,急忙把国民党军第三十军从西安空运到太原增援。  相似文献   

9.
指挥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刘邓所部在大别山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付出了重大代价。大别山斗争的胜利在于刘邓所部指战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英勇奋斗精神;在于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能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军委意图,求真务实,灵活机动地调整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在艰苦的8年抗日战争中,我跟随刘邓首长和陈赓将军先后参加了长生口夜袭战、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追歼战等战斗。然而,真正使我难忘的还是彭德怀副总指挥与左权将军亲自指挥的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  相似文献   

11.
1947年5月,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向党中央建议,成立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7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行战略展开。1948年夏,刘邓、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三路大军会师豫中,转战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与国民党的白崇禧、顾祝同大集团军展开了殊  相似文献   

12.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在国民党统治区实施战略展开。毛泽东的战略决策表现出与王船山、曾国藩、胡林翼同样的战略思路。在中国战争史上,又一次创造了腰击长江中游、威胁下游南京的战略布局,一举击中了国民党的要害部位。  相似文献   

13.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异常严酷的斗争环境,刘邓以其正确的军事指挥、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取得了胜利,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相似文献   

14.
千里送战俘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连续作战,七天歼灭国民党军队九个半旅,约五万六千余人。在此次战役中,我军除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外,还俘虏了国民党军队团以上军官(包括七○师师长陈颐鼎、副师长罗哲东、五○师副师长理显明等)和外籍军人180余人。  相似文献   

15.
浮山阻击战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迫不及待地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我军执行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抓住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所在的太岳区四纵十三旅三十九团先后参加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  相似文献   

16.
胡征论(下)     
身经百战、德高望重的刘伯承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解放战争前期,作为“四战之地、四战之军”的统帅,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和陇海铁路南北,执行党中央“大踏步机动,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为中国革命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 工作在刘邓首长身边的胡征,还在转战黄河、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就开始构思史诗《七月的战争》和《大进军》。这两部作品,分别脱稿于1950年和1951年。后来在1953年,一起获得由邓小平、贺龙两位首长共同签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的嘉奖证书。由两部史诗构筑而成的艺术整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堪称为刘伯承用兵的生动写照。 史诗《七月的战争》是自由体抒情长诗,是胡征“凭着这个伟大的战争给我的那种激动心情,顺着战争发展的气势,来述说当时的实感”的一部重要作品。长诗题目中的七月,指1947年7月。七月的战争,亦即具有历史意义的鲁西南战役。  相似文献   

17.
战争年代,我在一二九师警卫部队,跟随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转战于太行、太岳,耳闻目睹了两位老首长的谆谆教诲和对下属的亲切关怀,受益匪浅,终生难忘。现将刘邓首长的几则故事追忆如下,遥寄思念之情,略表敬重之意。 ●战士偷吃苹果 刘邓首长发怒 1942年9月,我与部分警卫战士护卫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由襄垣赴武乡。一日,行至武乡洪水镇附近的小山凹里,只见有块农田里,一株孤零零的果树上,挂着零星苹果,微风轻吹,苹果随枝摇曳,一股劲向大伙招手致意呢。我们一字排在山间小路上,只顾埋头赶路。虽然一连几天总在行军,大伙儿嘴干唇裂嗓子冒烟,却很少  相似文献   

18.
汤成功 《中华魂》2010,(1):58-59
1942年至1944年,我从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未回原部队,参加了干部大队(队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随王震率领的一纵队去了大别山新四军第五师(简称新五师)。我被任命为新五师15旅政治委员,与王海山旅长一同工作。我到大别山新五师后经历了若干大事:日本投降、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新五师内部的地方工作区划分,本部调整和战斗部队整编,  相似文献   

19.
十斤粗糠和 两碗小米饭 1947年6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蒋介石高兴万分,妄图消灭我军于陕北。 毛主席留在陕北是一个大胆而英明的战略决策,但给彭德怀副总司令压上的担子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彭总决心在运动中歼敌,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20.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邓小平为巩固和建设大别山根据地,在正规部队地方化、干部配备、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和制定工商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执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策略.邓小平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的策略在历史上和当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