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自由主义实现了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变,对其产生最大影响、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潮。作为自由主义对立物而产生的保守主义,其与自由主义日益融合,走向趋同;而曾是同根同源的社会主义,其与自由主义在分别经历了分裂与转型的情况下,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自由主义思潮经历了三次转型,以凯恩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两个方向对自由主义的新形式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自由主义的左右两翼--进步的自由主义和保守的自由主义.20世纪末,"第三条道路"为自由主义建立了新的支点,经历了一个世纪分裂的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3.
近来,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心特点大概是它对政治中立性原则的承诺。从实践的方面来看,这个承诺联系着自由主义者对政治合法性的关注;从理论的方面来看,它则可追溯到自由主义政治传统对正确的东西的优先性强调。但是,不论是在哪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政治价值是政治思潮的主要载体.20世纪以来,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特别注重用语境化影响政治价值的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话语体系.一方面,形成了以多元化、认同和宽容为特征的政治价值形式体系;另一方面,在坚持反乌托邦主义的同时,构建了以规范性正义理论为核心,以多元主义为实践方法,以完备性的政治价值优先理论为基本纲领的政治价值内容体系.上述二者相互、循环支撑,成为一种改良化的政治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从自由主义在中国诞生开始,便受着民族主义的影响,而且中国民族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发展也贡献颇多.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纳入到民族主义之中,遵循积极自由的理念,将民族自由置于个人自由之上,认为个人自由只有在民族与国家这个更大的范畴内才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内研究经济学史的主流观点认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消长、替代的历史。本文认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两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即自发型自由主义和理性型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动态演变过程,它呈现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大思潮占有不同的地位。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两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根源于“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分歧和争论。两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分歧事实上要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少。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生了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过渡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到兼顾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转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积极自由和积极国家的概念,立论基础也变成了以道义论为基础的新契约论。之所以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与社会从价值一元发展到价值多元这一历史事实密不可分的。价值多元化产生于自由主义,但又是对自由主义的一次非常严峻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演变成自由主义的异化物。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概念的界定往往是困难的,而一个简单的方式可能是从其对立面开始的。对至善论的界定,更好的方式是解释清楚什么是反至善论。而至善论与中立性正好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印证和相互说明的关系,通过中立性可以很好地解释至善论,而通过至善论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立性的概念。至善论者对中立性的批判一般从中立性的不可欲或中立性的不可行方面来进行,而持中立性者对至善论的批判则集中在不存在一个能统合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善。对于两者争辩的研究,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图示是:个人在善恶、道德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对暴力横死的恐惧唤醒人类的理性,人类因而发现自然法的教诲,在其指引下走出自然状态.人们一旦建立国家,将自身置于主权者的统治之下,就有服从主权者意志、遵守法律的义务,因之丧失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获致和平共存与国法保护下的臣民自由.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和现代国家理念,奠定了自由主义传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从无知之幕出发,在《政治自由主义》中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理性的问题.对此,另一著名的政治、法律学者布鲁斯·艾克曼教授提出,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无知之幕背后,自由主义国家的公民还可以藉由“太空飞船”式的思想试验,通过中立性对话形成他们的共识.这样的对话公共理性也实现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自由站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政治价值是人类在政治领域所显现的超然本性在精神与观念层面的凝结,必然带有某种应然与抽象的色彩,也与人们实然的政治生活保持某些距离,呈现出某种“底线性”和“共通性”特征.这也表明在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普世性政治价值.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政治价值就可以不分条件地被普世化.政治价值普世化是一种源于人类理性自负的理论冲动,它总是试图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特定政治价值予以普遍化,不切实际地放大人类共性价值的存在范围,从而限制了多元价值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当下中国学界的政治价值的普世化诉求只是对市场经济时代价值多元化困境的一种无奈回应,且其方法论基础也具有深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2.
张广翔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俄国的自由主义与西欧相比,缺乏历史渊源,产生较晚,没有民众基础,与统治阶级和国家政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奢望它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贵族、知识分子和官僚是自由主义思想的社会载体。在1905-1907年俄国革命期间,立宪主义最活跃,立宪派在关于法制国家、关于代议制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关于社会舆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等方面,都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主张。但与此同时,俄国的立宪运动也与无力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文化相冲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提出了事关中国前途的两大命题,引发了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虽然在观点上针锋相对,立论也均有片面性,但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民族先锋,都希望能为中国的富强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高调主张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其主张受到民族心理和情感、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后的舆论氛围、苏俄和共产国际为实施其东方战略的强力介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分别以梁启超为首的君主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就中国要不要、能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到底以何种方式来挽救中国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从严格意义说,这次论战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关于要改良还是要革命的论争,其中社会主义论争只是为了佐证各自的政治立场服务的,而且论战双方对社会主义究竟为何物,都存在着明显的认知上的不足。但通过这次论战,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5.
意义与涵义分别代表政治哲学的两个维度。 2 0世纪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用政治哲学中的涵义代替了意义 ,其结果表现为社会终极价值原理的缺失 ;反过来 ,2 0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以政治哲学中的意义代替了涵义 ,其结果导致它的社会政治理论只成为乌托邦想象。一种完美的政治哲学应当将意义确定为它的范导性原理 ,将涵义确定为它的构成性原理 相似文献
16.
超越应当的逻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自由主义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方法论上,不过,它所依据的,是一种从应当的道义原则出发推论出理想社会的应当的逻辑。在这一逻辑中,人与自然、自由意志与必然性、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分立是一个关键点。实际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超越应当的逻辑的方法论建构。他在历史主义基础上阐明了普遍规范的历史性质,从而将他关于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性考察之上。这就使他在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新地基上,阐明了他区别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7.
刘世强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3):38-42,16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况为背景,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为依据,坚持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适时提出的主导价值理论。对比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价值结构的合理性,价值途径的实效性,价值目标的现实性,价值原则的民本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凝练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维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世界文明发展优秀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发展宗旨等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爱国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改革创新、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俄国的列宁、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是社会主义实践飞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理论停滞僵化必然招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和失败。20世纪末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苏共思想理论从长期僵化转向自由化的必然结果。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在于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先导,要使社会主义实践出现重大突破,首先在理论上要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杨金卫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4):56-59
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东国家对所处历史阶段判断的盲目性 ,僵化的传统模式对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性 ,经济建设的中心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力 ,经济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都是造成苏东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有本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