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1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深化,对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逐步展开,由此前的单篇文章发展到更为体系性、更有规模性的研究著作,一批优秀的著作陆续问世。但由于日本文论在中国译介滞后、研究难度大、研究基础薄弱、文化阻隔较大等种种原因,一些著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缺憾乃至错误。主要表现为原典研读缺失、范畴与关键词界定不准确乃至混乱、特征概括不到位、文论史与文学批评史撰写草率粗陋等问题。这在《"文"与日本的现代性》、《日本文论史要》和《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等几部论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的冲突自利玛窦登陆中国就开始了,传统中国的华夏中心主义观在西方文化的现代性还没有充分展露的前现代世界可保统治者“安然无恙”。鸦片战争以降,西方列强血与火的扩张、征服、殖民,使华夏中心主义观在回应现代性挑战中步步退守,从器物文化退到制度文化,最后据守观念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经验和教训无疑给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境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新疆社科论坛》2002,(6):66-68,73
在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会引发冲突 ;在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挑战和危机的同时 ,它同样给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机遇 ;全球化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则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以重建中国当代文论。前者钟情本土之玉,后者青睐他山之石。而要真正建立既具民族特色又能与异域文化对话的中国文论,则必须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要在文化、文心、文体三个不同层面,认真清理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传统,深入探求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如何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则需要在异质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不同层面,精心辨析中西文论的内在差异,细致考量西方文论之中国化的可行性路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出内蕴普适神韵而外显民族肌理的文论玉石。  相似文献   

5.
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是应该放入陈列室的古董,还是有待发掘的宝藏?如果说古代文学理论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这种意义?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的确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树立重建文学理论的雄心。重建就需要新的理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容量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资源。但在真正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时,我们就必然遭遇如何处理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于是,寻找中西文论之间的契合点就成为“重建”的前提性问题。20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某种深刻的相通性或许可以给“中西对话”提供一种有效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佘国秀 《兰州学刊》2012,(2):210-212
身处21世纪以来全球化语境,维吾尔族当代小说作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坚守、融通中呈现出文化抉择的焦虑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怀旧观念与现代追求的矛盾与困惑;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角逐。客观看待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解除这一抉择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中国文论最新热点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对中国文论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成了理论界关注的话题,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更是热度不减,而文学的文化研究已经形成潮流并显示出广阔前景.此外,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争鸣和全球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影响探索等,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今天,突破由西方话语主宰的话语体系的束缚,重建关于中国叙述的国家、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术的新的历史使命。其中,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就有三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加以厘清,即地方文化研究与全球化及国家、民族文化重建之间的关系;地方文化研究的乡土性特征与现代化处境的关系;地方文化研究与研究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浪潮来临之时 ,传统文化是否能继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独立性 ,中国是否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 ,这样一类问题正以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式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努力超越现代化意识形态与西方中心主义 ,试图在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消解全球化语境中日益加深的文化认同危机。实践证明 ,某些以文化的纯洁性为追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绝对化的“本真性”标准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 ,不能把民族性的标准无条件地凌驾于其他价值标准之上 ,相反 ,应当提出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概念 ,来阐释文化身份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 ,化解而不是加深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小说素有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的传统。自从巴金率先以《家》推出了写家喻国、反思传统文化对家人国人的影响的创作范式以来 ,《四世同堂》、《三家巷》、《红旗谱》、《古船》、《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优秀长篇小说便把这种母题模式逐代推进 ,从更具历史透视与文化重建的审美角度 ,去思考家族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系 ,力图从家族的个案剖析中追寻出民族文化的心理演化轨迹 ,亦即从历史的一个空间 (人际关系 )剖视民族文化的生衍及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们的小说中 ,家族中的人被历史符号化了 ,而空间亦具有了文化的意味。这种…  相似文献   

11.
黄健 《云南社会科学》2003,23(3):99-104
深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并不平静,其冲突的表现形态、方式和本质,在广度上、深度上都有新的变化,但总的走向是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全球化为中国文化的建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致力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建构与发展中国文化当代形态,中国文化随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将重放光芒。  相似文献   

12.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旭 《兰州学刊》2014,(2):68-7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蔓延并给文学理论带来危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形态:即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泛文化研究文论话语和侧重审美的文化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境文化氛围,以民族性、原创性和现代性原则、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和普世性价值观重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重塑民族文学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界鼎力推介批评理论。批评理论大致内涵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各大人文社会学科分支,首先是传统文学理论和狭义比较诗学,然后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再后是文化哲学和国际文化政治等广义比较诗学。享有这种广泛综合性的批评理论,显然构成了与比较文学二而合一的知识新局。与其用危机论、取消论来喻指比较文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困境、困惑,不如将批评理论当成比较文学的自然生成,二者在从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推演到帝国主义文化全球化格局再到后现代世界体系重建的现代世界历史路径中,既相与同谋又相与创生,有望成为20世纪全球化学术的基地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的全球化、本土化、制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攻 《学术论坛》2003,(5):138-141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社会变迁"一般规律"深刻关联着。由20世纪后20年科技革命使然的新一轮全球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既是一种国际语境,又是其本土化"内模式"必须共生与同构的一种"外模式"。在两者的关联与冲突中,虽然全球化不等于同一化,本土化也非全球化中的边缘化,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规制与反制,使中国社会转型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风险。因此,制度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责任,又是中国本土化与全球化沟通、链接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人类交往过程及其结果.其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其实质是现代性的广泛展开,其历史后果是人类文化的深度匀质化.科学理性这一现代化的文化内核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致使20世纪中期出现了全球性问题.人类要摆脱生存困境,就必须寻求诗意地存在、历史的"合题"、永恒之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思想界最令人注目的表征之一是所谓的新保守主义的异军突起.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来反观这一极具文化症候的现象,则不难发现这不再是那个古老的"古今中西"问题的重现,它关涉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反思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现实,如何想象中国的未来,如何重新面对中国的现代性,如何检讨自己的价值、立场,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