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在不同类型书院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各有差异.科考类书院以八股文和试帖诗的教学为主,是应试文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书院类型;清初义理类书院文学课程教育主要体现为业余教学,乾嘉以后的义理类书院文学教育推崇古文,在理学为宗的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博习经史词章类书院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为典型代表,文学教育被明确置于和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晚清西学书院的文学教育处于被漠视的极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戴金波 《船山学刊》2013,(3):177-178
目前对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史研究、书院制度研究及书院文化研究等方面。《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试图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中,从社会文化史的视野对书院进行研究。内容涉及书院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社会动力、书院与学术及社会政治的关系、书院的祭祀文化、书院与地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在研究视野上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清代书院官学化增强,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文教育,在科举文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在利禄的驱使下,一些书院甚至以科举文教育为鹄,此举不仅导致生徒畸形发展,而且使国家难以羁縻实才,不少学者对这种浮而不实的教育现象进行了批判,而阮元在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中不课科举文的大胆举措是对这种现象所作的一次重要反击.在家长厚望、生徒需要等诸多压力下,清代很多书院对道德学术教育与科举文教育进行了调和.清代末期,西方实学浪潮对一些书院的科举文教育有所冲击,不过,在科举尚未废止的情形下,实学对清末书院科举文教育的冲击程度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4.
《唐人赋钞》与粤秀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嘉庆年间广东人邱先德、邱士超叔侄编选的<唐人赋钞>一书是唐赋的重要选本,其书编成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现存最早刊本为羊城允经楼刊本.<唐人赋钞>一书与粤秀书院有着密切关系,为粤秀书院院长与学生合作的产物.除<唐人赋钞>外,还有多种应试诗文选本与粤秀书院相关.这些选本为我们了解科举制度下书院的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样本,其批评实践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各种书院类型中,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博习经史词章类书院,体现了清代学风和学术思想的特色,因而研究清代书院的文学教育制度,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考察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突出的典型性.两书院的文学教育制度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办学宗旨上明确推崇纯正高雅的古体诗词文赋;二,在文学教育实施过程中,两书院的考课制度最为完善和严密;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是两书院文学教育制度中最根本有效的教育方式;四,雅集是两书院文学教育制度中最符合丈人习性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明代书院藏书虽然并无盛势,但一些特色和创新之处,多有肯定的地方,在我国古代书院藏书史上也值得称道.明代书院藏书规模虽小,但地域分布广泛,藏书多注重实用,书院刻书以丰富藏书,编制院藏书目,等等,都对推进藏书事业的发展极为有利.明代书院藏书管理制度日趋成熟,出现了较为正规的图书管理条例,涉及图书的收藏、修正、保管、借阅等方面,确保了书院藏书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湖北历代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依据正史、《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及湖北历代省、府、州、县志书,对湖北的历代书院作一番爬梳.所阅资料有矛盾者,用地方志;方志中有抵牾者,以省志为准.所用资料,均相互比照,细以考索,务求精当.如有不确者,欢迎批评.湖北最早的书院创建于北宋.今天所知北宋书院共有三所:一是宋初创建于荆门的东山书院,是当时知荆门军事的孙镛创建.这个书院还只是私人读书之处.另两所是建于嘉鱼的义学书院和建于咸宁的相山书院.义学书院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由嘉鱼人李宗仪和李宗儒两兄弟修建,免费供乡人子弟就读.相山书院是咸宁冯京  相似文献   

8.
元朝廷对社会教化很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兴建、保护教育机构,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教育系统.元代书院官学化主要从扩大受教育士子范围、增强官方意识形态对士子的影响、为书院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吸纳保全名师硕儒等方面有助于发挥书院作为教化核心之一的作用.当然,元代书院官学化对书院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无碍书院官学化趋势的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9.
论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其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通过引述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叙述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动机,暗示了有宋理学与书院互动的简单线索.其后着重论述了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所实行的教学目标、相关学规及课程,以及据有相当完备的儒家传统的、暗中汲取了禅宗某些经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完整地揭示了朱熹的书院教育与教学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问津书院因孔子“使子路问津”于此而得名,吸引诸多学者赴此拜访、祭奠、兴修书院.书院始建于宋末元初,存在七百多年,在明代中后期发展为著名的书院.书院的修建与发展,和地方士绅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士绅们活跃于地方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了当地教育发展,教化地方子民,并确立地方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与贵州明代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明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时,因上疏营救南京科道员戴铣等,被宦官刘瑾陷害,廷杖四十下狱,同年十二月谪居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1508)三月,王阳明到达贵州,正德五年(1510)初离开贵州,谪居贵州达三个年头近两年时间.王阳明滴居贵州期间,在修文创办龙岗书院,又受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育了一批弟子.其后,王阳明诸弟子、私淑以及王门后学在黔中陆继创办了阳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书院,传播王学.在其影响下,终明之世,贵州建有书院20余所,书院讲学之风盛于中原,俊杰之士,比于中州.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考察的结果,对王阳明及其门人后学在贵州创办和主讲的书院,作一系列考述,以供王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魏了翁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学术活动之一是书院教育,独办书院占了他出仕后近四分之一的岁月.本文对其书院教育活动作了清理,辨析了宋代鹤山书院地址,着重对其主要助手李肩吾进行了首次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介.  相似文献   

13.
桂岩书院是江西书院史上第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私家书院.它始建于唐代,历宋元至明,屡次在高安境内华林山南麓兴复,为家族及地方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开启了一方崇学重教的传统,在中国书院史的开篇之章占有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4.
人们从来认为宋代书院只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研究发现,宋代书院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齐备的休闲设施,吸引着休闲者前往旅游观光、会友访亲、论文谈诗、喝酒品茗.宋代书院建设者也有将书院建成兼具休闲功的自觉,因而使宋代书院具有公共休闲场所的性质和休闲的功能,但书院休闲尚无市场化经营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马正应 《学术探索》2014,(10):153-156
朝鲜李朝书院的兴盛,与李退溪的书院思想和书院活动有直接关系.李退溪认为,当时的国学乡校已经失去了育人的本质功能而沦为科举应试的工具.兴建书院势在必行,非为举业而为尊贤讲道.通过对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析,李退溪认为书院重人格教育的尊贤讲道之风可以纠偏当时浮薄恶劣的士林风气、提高士人人格修养、美化风俗并使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6.
唐继尧与云南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的高等教育,从有书院算起,不过四百来年。云南建书院,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巡抚王启文创设,院址在五华山之北,故名“五华书院”。延绵三百余年,几经重建,至清末已近荒废。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焚毁于兵祸战事,山长黄矩卿殉难,藏书楼及其万余卷藏书付之一炬,从此一蹶不振。一九○二年,朝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拟成《钦定学堂章程》,后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改定为《奏定学堂章程》,经皇帝批准公布天下,云南亦即“遵上谕改书院为学校”,将原属府治的五华书院改办为高等  相似文献   

17.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其思想之新、著述之丰,在早期维新派中堪称佼佼者.在鼓吹变法、倡导西学方面,他的功绩为人们称道不已.然而,在改革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方面,他的成就却很少被人们所提及.这一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掌管上海格致书院期间,为上海格致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韬,江苏人,自幼饱读经书,具有深厚的儒学根底.21岁时,到上海英国传教士主持的墨海书馆,担任为传教士所译之书进行文字的“疏通”、润色和编辑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政府缉捕.他从上海逃至香港,作了香港英华书院院长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翻译助手.在港期间,他曾到欧洲一次.直到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他才返回上海.与西方人的接触,到欧洲的考察,使王韬眼界开阔,较多地了解了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8.
徽州一直是我国书院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宋元时期,徽州所建书院即有47所之多。它们是:歙县的紫阳书院、秘阁书院、灵山精含、江东道院、友山藏书楼、初山精舍、友陶书院、师山书院、凤池书院、西畴书院、三峰精含、枫林书院、南门书院;休宁的柳溪书院、西山书院、秀山书院、竹洲书院、南轩书院、万川家塾、商山书院、东山精舍、共学斋;婺源的龙川书院、四友堂、万山书院、醉经堂、心远书院、山屋书院、晦奄书院、明经书院、遗安义学、中山义塾、间山书院、石丘书院、湖山书院、行易厂;绩溪的桂枝书院、乐山书院…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书院之设,始于宋代。据吴景贤《安徽书院沿革考》,两宋期间,安徽所建书院共有16所①,而属徽州的就有:绩溪的槐溪书院,歙县的紫阳书院、西畴书院,休宁的西山书院、秀山书院、柳溪书院,婺源的万山书院,共7所。事实上,这还漏计了绩溪的乐山书院、桂枝书院、云庄书屋3所。因此,两宋期间,徽州地区其实有书院10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都需在借鉴其它组织形式、同一组织形式的其它模式和它自身前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形成特色才具有生命力.中国书院的兴衰则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理性.书院在学风和组织管理方面有特色时,它则处于兴盛时期;书院自身衰败蜕变、严重官学化时,它就处于衰落时期.这对我国当前大学发展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