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几千年来,对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启蒙与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也仍有重要的意义。相传古有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汉代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汉郑玄则认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孔颖达以杜说为是,而清皮锡瑞则从郑说。又东汉桓谭说“连山八万言……藏于兰台”。兰台乃汉时宫中藏书之所,《易经》系作为文献珍藏。《连山》唐以前已佚,晋刘炫曾有伪  相似文献   

2.
1981年1月,我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屠害忠良,终身阴贼》一文,揭露康生的反革命罪行。王若水同志在给《红旗》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异议,同年五月我作了答复,其中写道: 红旗杂志社《内部文稿》今年第六期登有王若水同志写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一封信》,读后感到王若水同志对于学术问题采取商量态度,把他所怀疑的问题都摆出来,并认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我欢迎他的这种坦率态度,赞成他倡议把这个问题继续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结束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况,使唯物论成为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成为唯物的辩证法,二者的有机结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这种统一呢?一般的教科书认为,唯物论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法解决的是“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唯物论离开辩证法就不能将唯物论贯彻到底(例如旧唯物主义),辩证法离开唯物论就不能获得科学形态(例如  相似文献   

4.
陈云同志是我党老一辈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我党杰出的理论家。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情有独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极高的造诣,堪称“不是哲学家,胜似哲学家”,犹如金岳霖指出的那种“有哲学的实质而无哲学的形式”之哲学家。他不仅对唯物论辩证法作出了言简意赅的、中国民族化的“十五字诀”的理论新概括,而且在他长期主管的财政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创造性地构建了活生生的经济辩证法。一、“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陈云深借哲学的真谛,一贯倡导学哲学、用哲学…  相似文献   

5.
唯物论必须与辩证法结合才有生命力.这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它们的结合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结合并付诸实践也决非易事.80年代初曾有人撰写过《辩证法的命运》,也有人针锋相对撰写过《唯物论的命运》.虽然他们从论战的角度分别阐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命运,但是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价值论方面谈谈它们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及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运用辩证法唯物论的光辉范例刘嵘(中山大学)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是一件可庆可贺的大好事。“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新语言”、“新办法”、“新事物”。想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伊始,诸多疑...  相似文献   

7.
论石涛美学观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张益桂石涛犹如一颗巨星,升起在中国清代初期的画坛上。他在诗、书、画和金石篆刻上的卓越艺术成就,超群出众,冠绝一时;他的艺术思想、美学理论,不仅光照当时,而且闪耀于后世。为什么石涛的美学思想长放光芒?究其原因,主要...  相似文献   

8.
关于命运 ,有人认为 :只有迷信、神话和神学目的论才会相信命运和命中注定 ,才会谈论命运 ;讲命运要么是天命论 ,要么是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承认有什么命运的 ,例如斯大林就曾说 :“马克思主义者是不相信‘命运’的 ,命运这个概念 ,即‘希尔查尔’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偏见 ,就是胡说 ,就是古希腊人的神话这一类东西的残余 ,古希腊人认为命运之神支配着人们的命运。”1 的确 ,命运这个概念曾经包含着神秘性 ,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在命运问题上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偏见和胡说 ,是形而上学 ,但是完全否定命运和命运的概念则是以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去…  相似文献   

9.
一改多年前的沉寂与边缘状态 ,辩证法研究近2年来逐渐显现出复苏的迹象。继学院派学者们强调其古典本义、解释学转向、社会交往转向、生存论转向等倾向之后 ,郝立忠同志在其新著《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山东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版 ,以下简称《辩证法》)中强调辩证法从现实出发、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实践性转向。与学院派学者极力提升辩证法的理论品质有所不同 ,郝著在强调增强辩证法的理论特质的同时 ,非常关注唯物辩证法同普通大众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该书立足于这种视角所提出和喻示出的许多问题 ,对于正在深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一、《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说明西汉时代已有此书。但究竟成书于何时,尚无定论。《黄帝内经》为什么称“黄帝”呢?《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反映了秦汉时代“尊古贱今”的习俗,著书立说总要托名神农、黄帝。《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大概都是这类托古之作。晋代皇甫谧认为:《黄帝内经素问》“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甲乙经》序)明代方孝孺也认为:《黄帝内经》“出于战国,秦汉之  相似文献   

11.
推进人权唯物论和人权辩证法——近二三年我国人权研究述评●胡义成施连成我国人权理论研究,近二三年进展很快,基本上摆脱了初创时期的那种稚嫩简陋,逐渐走向缜密圆熟。法学和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对人权的不同层面加以阐释,而且彼此渗透,互为参照,亦使学理日臻...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因为推崇理性,被尼采视为对安全、保险、稳固、不变的物化世界的拼命追求,或者对背后站着个上帝的近代自由的追求,因而与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一致。与在其他方面继承、肯定尼采不同,《启蒙辩证法》高度肯定被尼采贬斥的辩证法。但《启蒙辩证法》也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尼采意味着对安全、保险、平庸的物化世界的批评,使辩证法放弃与进步原则的必然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否定原则与和解精神来确立辩证法的积极性价值。这种辩证法观仍然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的某种整合。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已出版了多部中国哲学史,但以往的中国哲学史,一般只讲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由于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位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大师——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因而哲学史中对唯心论的发展史的论述比较充分,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唯物论的发展史。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重在阐述中国唯物论的发生、发展、内涵、特征,成为我国第一部唯物论发展史,这无疑具有开拓性。  相似文献   

14.
<正> 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肖洛霍夫的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人”的内涵的深刻理解.顿河两岸的人的灵魂,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呈现出种种真实,《人的命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部被称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却包含了极其复杂深邃的内涵.它是作家对战争的沉思实录,是对战争与春天、死亡和生活这些两极问题深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易传》和《老子》同是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杰作,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有的学者主张《老子》辩证法是以贵柔为特点,《易传》辩证法却以自强不息为特征。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辩证法思想,无消极或积极可言,只是接近现实的两种不同途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觉得《易传》和《老子》辩证法的差别,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种认识途径,而是体现了它们对客观辩证法接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由肖(?)父教授任总编、李德永教授任本卷主编的《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作为武汉大学出版社首次推出的学术丛书粲然问世了,这是肖、李二教授和许多同志几十年来承前启后苦心探求与精诚协作的成果。早在八十年代初,世人皆闻武大哲学系正在编撰《中国辩证法史》,历时十数年尚肯出台,真可谓“千呼万呼始出来”。然而读者只要凝神一读,就会为其思想光彩所折服。首先,在编纂形式上,刻意求新。编者打破了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的旧框架,既没有沿袭“两军对战史”的陈式,也没有套用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  相似文献   

17.
18.
王新炎 《理论界》2007,(1):176-177
孙子的军事思想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和光芒。孙子反对用天命鬼神等迷信思想指导战争,强调客观物质条件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认为正确的主观指导对赢得战争胜利起决定作用。主张探索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战争。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的实质和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在辩证法发展史上,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这个问题。但是列宁提出这个思想不是偶然的。列宁提出和论证辩证法的实质和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是对哲学发展的历史研究的结果,特别是深刻研究辩证法思想的结果。列宁提出和论证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问题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是马克思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著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重视其在经济学上的贡献,而忽略了其在哲学上的重要价值.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把对一般人类历史的考察转向对现实历史,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总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考察.同时,也彻底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变革为资本辩证法,从而揭示了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与生产的矛盾以及资本总积累的矛盾,进而使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一统一集中地体现为资本的内涵逻辑.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马克思哲学瓦解了资本同一性逻辑,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革为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