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静 《社会》2003,17(7):17-19
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是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 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社会中等层次的群体。这一阶层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独特性,不仅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引人瞩目,而且这一群体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谭樱 《社会》2001,17(2):11-1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和整体性发展。可以说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经济资源成为目前整个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核心部分和支配力量。改革进程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打破了我国原有利益格局基本上处于均等化的状态 ,使社会个体在经济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逐渐呈现较大的差异格局 ,其两极就是引人注目的贫富群体。资源配置方式与状态的变化 ,形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 ,并最终导致旧有社会分层的解体、分化和新的阶层重组。本文拟针…  相似文献   

3.
齐卫平  肖照青 《社会》2003,(6):41-46
理论天地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二十余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法制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新的劳动、人事、教育制度的确立,使中间阶层悄然崛起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批理论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间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结构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向红  张晓忠 《学术交流》2003,8(12):119-122
在世界中间阶层迅速扩展的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中间阶层也发展起来,他们在许多方面逐渐显现出一些既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新中产阶级,也有别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其他各个阶层的新特征。中间阶层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正当中国社会忙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社会不可能再按部就班地发展工业经济,而是必须正视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任务。因此,中国社会必将是浓缩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种社会形态的转型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其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不可避免地打上转型社会的烙印,呈现转型家庭的复合特征。在农业社会,与其说是家庭结构决定家庭功能,不如说家庭功能制约家庭结构的发展。因为,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论大正时代新中间阶层的社会意识东北师大日本研究所陈秀武谈到大正时代的阶级构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广大新中间阶层的存在。在谋生手段上,他们和以前从事商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业主及其职员(旧中间阶层)不同,多指在公司,银行任职的职员、在国家机关任职的公务...  相似文献   

7.
邓玮 《社会》2004,(5):46-48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能够归入中 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仅为15%左右 (陆学艺,2001:73),离西方发达国家平均40%的比例还有不小的距离。社会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长期过小,将使国家缺乏强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缺乏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从而将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发展中间阶层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性支持。如何培育中间阶层,有必要参照世界各国的经验,而考察社会结构与我国有相似之处的日本是如何发展中间阶层的,对于我们培育中间阶层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 1976年,日本总理府以“一般说来,你家生活水平如何”为题,进行一年一度的国民生活意识调查,调查分6个档次,要求每个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自我感觉,将判断结果填于表中。调查结果是:认为自己属于上等生活水平的占1%,中上等占8%,中中等占60%,中下等占22%,下等占5%,不清楚的占4%。如果把中等的上中下3个部分加起来,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生活和社究生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也使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经受了锻练与考验,一些旧观念受到了冲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正在产生。经过15年改革开放的薰陶,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显示了什么样的特征?了解当前中国民众的价值倾向,对于正确把握改革的时机与力度,制订正确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对于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促进改革的深入发…  相似文献   

10.
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导阶层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社会主导阶层是社会的统治阶级,而狭义社会主导阶层则指的是社会精英。在社会中起具体指导作用的广义和狭义的社会主导阶层,各自又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社会主导阶层与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导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政治主体、政治文化等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愈演愈烈的拼爹现象正在推高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之势,深彻戕害着并将持续戕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全社会的重大关切。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从着力化解阶层固化的角度,就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共鸣,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3.
无党派阶层是促使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195 5年体制”时期 ,日渐发展的无党派阶层导致自民党一党支配体制趋向“非稳定” ;冷战后日本的无党派阶层急剧增加且呈“脱党化”倾向 ;无党派阶层的走向是影响 2 1世纪初期日本政党体制重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法国共产党把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看成是三个内容越来越广泛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政权应依靠全体劳动者,而不能只依靠工人阶级。法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和日本共产党以及一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工人阶级所下的定义有着明显的区别。日本共产党所说的工人阶级,指的是自己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领取工资生活的工人。日本共产党在第十三次临时党代表大会上,  相似文献   

15.
“权力阶层”是指参政议政、执政握权的社会“权力人”的总和。他们操纵着国家机器、宪法法规、战略方针、组织机构、管理职能,并调控着社会运行。故而关系着整体的政治态度、哲理观念、工作作风和管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左右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影响社会行为效果,关联国家前途命运。因此说,社会的历史演变,现实社会问题的产生,未来前景的趋势,某种程度上是权力阶层宏观调控的结果。一、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是权力阶层导演的。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但不是自发无序的,是在其权力阶层宏观  相似文献   

16.
“新富阶层”与社会公平李培林一、利益格局的变动改革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产品和劳动可以实行统一的调拨,城市中全民和集体单位里的劳动者是统一按国家制定的标准领取工资的职工,农村人民公社里是清一色的社员,大家在原则上都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  相似文献   

17.
徐焕枝 《探求》2006,(Z1):61-62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一)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体在交往、发展和享有等方面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如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把满足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中间阶层的崛起,是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马列主义为理论依据,剖析了西方学者的种种观点,阐明了中间阶层的概念和特征。文章指出:对此研究不能回避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相互关系。阶层划分是在阶级划分的前提下,从另一角度对社会结构进行具体划分。中间阶层由阶级体系内的“中间几个阶梯”构成,其内部结构有同质与异质的区别。中间阶层是个历史概念,它是混合体,有很强的变迁性。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资源与当代都市职业阶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强调以社会资源的占有作为当代城市阶层划分的依据,并提出社会资源的占有形式和内容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以自己从事的职业来体现,都市管理阶层、知识阶级、业主阶层、劳工阶层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各有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的社会地位和阶层主体意识。文章最后还扼要分析了当前都市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主要利益冲突,并提出各个阶层之间整合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本刊去年第1期、第2期连续发表了两组《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与创新笔谈》的专栏文章,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的欢迎。为了将这极其重要又极其紧迫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讨,以期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事业,我们又组织了本期的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作者们,既有做领导工作的专家,也有专职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立足现实,目光前瞻,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科研工作如何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新要求,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令编者兴奋的是,在本期刊物面世时,21世纪已经揭开了序幕。这新世纪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进军四化征途的新起点,它给人以喜悦,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放眼神州,展望未来,风光无限,任重道远。我们祝愿社会科学战线的同仁们,再接再厉,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