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群众与党报的关系、通讯员队伍建设、读者来信研究、群众工作艺术等方面的论述,是党报群众工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党报应充分认识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思路,使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中抢占先机;自觉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艺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质量;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增强党报服务群众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言论独立自由、人民主权观、监督政府、反“党报思想”、“文人论政”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核心,其体现在党报党刊上重点就是“为谁办报”“办什么报”的核心问题,即党报党刊的价值导向。《红色中华》兼具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双重身份,研究发现:《红色中华》广泛登载布告、命令等各类文件,积极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传播给不同群体,既是信息传播,也是政治动员和舆论引导,彰显了党报的党性。《红色中华》为重视报纸的内容贴近群众之需而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注重报纸的发行和读报活动,注重编者和读者的互动,从而力求把报纸办成群众的报纸,体现了党报的人民性。该报贯彻了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联系实际的生动体现,更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闻活动的基本观点。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党报应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党报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党报应树立群众观点、党报应努力提高报道艺术、党报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6.
从第一所“党校”刊物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的创办开始,到中央苏区党报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活动密不可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一边借报刊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边积极在报刊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此,党报理论逐渐形成体系,相关人员也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对党报的科学定位,是以强化“喉舌论”为基础,着力提升党报的政治价值,打造党报的执政能力,深化党报的大局意识,坚定地维护和提高党报的主流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报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这就要求党报要进一步拓展功能:在“执政能力”方面要主动筹谋,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关注舆情,实现上下互动;在把握大局方面,要在坚定的政治意识上,既做足做透组织传媒,又要做精做深大众传媒;在坚定主流地位方面,要强化舆论监督,整合信息资源,从信息的有用性、新闻的有效性和心灵的“疏导性”方面努力提高党报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党报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始终关心和重视党报工作,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党报理论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党报工作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原则,形成了自己的党报思想,从而对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并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报理论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报刊培育了一套中央党报党刊的工作模式.在报刊发行方面,主要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把发行工作提升到政治的高度来强调,并逐步把报刊发行纳入到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范畴,从而形成了报刊在苏区有组织、有计划发行的格局;在发行渠道方面,订购、赠送、推销代派处批发零售、邮政发行、内部交流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而开展发行竞争、报刊通讯员兼做发行员、多渠道立体式推销等扩大发行的手段,使报刊发行和苏区宣传、发动群众等工作结合了起来.而报刊发行和群众性的读报用报活动结合起来,是其另一个显著特点.所有这些做法.对后来报刊发行尤其是党报的发行工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传播时代,面对民意喷涌与市场竞争,市场化党报创新出深度报道这一独门利器。在新媒体环境下,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市场化党报深度报道也受到宣传逻辑、市场逻辑、新闻逻辑等多种制约。市场化党报在深度报道领域深耕探索,在两舆论场互动中呈现出民本化报道趋向,在市场化导向下也催生出以中性题材、故事化讲述为主的报道模式,在新闻呈现方面,“受众观”驱动下实现了版面形式从易读到悦读的蜕变。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的学生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的基本看法,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历史上出现了“性善”观、“性恶”观、“白板”观、“自然人”的学生观、“烈性”观、“儿童中心”观等学生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有“评价性”的学生观、强制塑学生等学生观;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学生观有“移情性”的学生观,学生主体观等。  相似文献   

13.
“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这个观点极为重要:第一、它说明,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单单是广大妇女的任务,它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任务;第二、它说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是妇女正确认识自己和解放自己的思想武器,而且是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妇女的思想武器;第三、“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在国际风云多变、国内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这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妇女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伟大和重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总结海外革命党党报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政党为体,党报为用”为核心,对党报的根本性质、功能作用、经营管理、宣传策略等均作 出细致深入的论述,初步建构其党报思想。但揆诸实际,孙中山当时领导下的革命党,政党之“体”尚未健全,党报之“用”自然也难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目标定位是“深刻成就影响力”。党报深度报道的读者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群众,党报深度报道目前的读者定位策略可概括为“巩固显在读者”和“争取潜在读者”。党报深度报道的内容定位是,通过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深刻的见解来剖析社会上的主流新闻。党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党报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与读者严肃阅读、深度阅读的心态相对应,具有大气又不失细微、高雅又不失通俗、理性又不失感性、严肃又不失亲和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如何组织与发挥来自于群众中间的通讯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报纸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成为基本民生与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传递桥梁,既关系到地方党报的办报宗旨,也关系到党报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早阐发者.他们的新闻观是他们所处时代和他们个人的才智、眼光和预见力协调一致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观察传播现象具有世界眼光;新教伦理的“天职”意识显现在他们关于报刊具有内在规律的论述中;他们的党报思想与欧洲工人政党的组织结构有直接关系.他们论述新闻工作时,除了阶级和党派的分析外,宏观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从一般新闻工作特点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要求较多;同时,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相当深刻和在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传播观是现代传播学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的交往观、新闻自由观、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和大众媒介观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最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党报理论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党管媒体”为核心的新闻管理模式。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党管媒体”原则的演进史,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对新时代“党管媒体”如何调整思路和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对“党管媒体”原则的认识经历了从管理方法到治国理政价值的不断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党管媒体”原则,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建立和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媒介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党管媒体”策略原则、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下观”是举世唯一的社会观,为中国社会发展规约了方向。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中国的“天下观”实际上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地理上的概念,即中国人如何确立着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位置;二是社会寓意方面的,即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独特的文明与传统。也即自然的天下观和人文的天下观的含义,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源自一个社会基础,即中国的乡土习性。“天下”视域下的中国社会既是充满僵化与超稳定因素的社会,又是弥布活力与变革的社会,在这里,“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经验”形成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