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史.地理志》以五京道为体系,记述了辽朝自太祖阿保机至圣宗时百余年间州县制推行的艰难历程,并形成了太祖草创,太宗、世宗推广,圣宗、兴宗调整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高峰时期。辽朝百年州县制的推行经历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亦反映了辽代民族融合、经济结构转变、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变革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2.
辽圣宗统治时期宫闱斗争激烈 :两起废后事件 ;圣宗德妃冤死 ;圣宗淑仪耿氏避祸出家等等。宫闱斗争较为激烈 ,其原因是圣宗在后妃制度上实行改革引起的。而斗争之结果则酿成辽代中期第一大冤案 ,并使统治阶级长期处于内讧状态 ,削弱了其力量 ,加速了辽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3.
由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流融合而培育出来的一代女杰萧太后萧绰,积极实施汉化政策。她没有停留在建章立制的层面上,而是着眼于推进契丹社会封建化的长远战略。本文论述了她在辅佐景宗、圣宗及亲政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加强法治,释放奴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开课取士,学习汉族文化,最终完成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契丹辽朝汉臣和契丹统治者在不断互动中逐渐磨合,共同构筑契丹辽朝的政治格局.太祖、太宗两朝,契丹统治者对汉臣实用主义的使用策略,使汉臣不能有效影响契丹辽朝的政治走向.但以韩德让出籍立帐为标志,汉臣通过文治武功的卓越表现,在与契丹贵族的合作中,以儒家化的政治原则为澶渊之盟后国家的内敛整合定下基调.汉臣群体坚持儒家化方向,无论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具体行政作为上,都为契丹辽朝政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辽朝建国于公元907年,覆灭于公元1125年.二百年间,辽政权迅速发展其势力,完成了中国北部的统一,稳定了我国北方的疆域,为金元以后更大规模的统一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辽朝各代,推行农牧并重政策,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圣宗以后,随着封建化改革的深入,辽代经济发展到鼎盛.与之相适应,辽代的货币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试就辽代的货币制度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圣宗时期进行了多方面的封建化改革 ,其中对头下州 (或私领 )的削夺是较重要的一项。即在政治、军事方面压抑旧宗室、外戚力量 ,并采取多种措施削夺其头下州 ,同时注意控制新宗室、外戚力量的发展 ,防止新头下势力的形成 ,使新旧头下都完全处于中央政权的领导之下。这些异于前代诸帝的削夺头下的措施也造成了迥然不同的社会景观 :圣宗以后辽国众王叛乱较少 ,危害不大 ,社会更加安定 ,为辽代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准法同科”思想。作者认为,耶律隆绪适应辽进入封建社会的新形势,锐意改革法制,其中心是使辽法封建化和汉化。他的“准法同科”的平法思想就是这一主张的明确表达。文章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历史作用,指出耶律隆绪的改革虽不彻底,但为辽朝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他本人不失为辽朝重视法制改革的君主和我国少数民族法律思想史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生活在契丹族勃兴、发展的时代,做为开国皇后.她经历了太祖.太宗、世宗三朝。在辅佐辽太祖开创辽国基业和统一东北的斗争中,充任谋士和助手。太祖死后她临朝称制,对巩固辽政权和辽初历史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契丹妇女的杰出代表,她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又有善于弄权、诛杀异己的本性;既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又有契丹旧贵族落后、保守的意识,是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解放营子江代壁画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东南三十余公里处,根据发掘材料该墓相对年代在辽中期以后至道宗初年,此时辽宋已签订“澶渊之盟”,边境趋于和平,战事较少,这时辽代的丝织业虽不如宋朝发达,但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通过对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丝织物的分析。根据出土丝织品残片的纺织工艺、印染技术和刺绣风格,认为赤峰位近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特别是大批汉人工匠进入辽地后,对辽代纺织业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的丝织品无一不留下浓郁的唐宋风格.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在花纹图案和印染着色上又有契丹民族自己的偏爱.由于这些丝织品大多属辽地工匠所织造,因此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辽代丝织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辽圣宗时期的法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推进封建化的改革。其中,法制改革是辽圣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也是对其他改革的认可与肯定。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立法,更定法令;减轻旧法过重部分;调平法律,修改同罪异论、贵贱异法;注重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改善奴隶境遇,释放奴隶;禁妨务农,保护畜牧业,诏定均税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禁止奢侈,提倡俭约;设置司法机构,选派官员,审决滞狱。通过法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契丹社会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使辽王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法制宽平,社会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契丹人的房帐制度,是在其部落组织结构仍然保留的前提下,为适应封建政权集权政治的需要而设置与推行起来的,它具有很大的宗法约束力,体现着氏族等级的作用.它作为一项制度,是与游牧民族具体的生活状况、文化发展形态密不可分的;同样地,在“各有地分”的私有形态下出现的“宫分”习俗,被改革成辽代的“宫卫”制度,以后又经过景、圣二朝的发展,终于使辽代的诸宫卫日渐走向典型的封建化庄园经济的轨道.而房帐与宫卫制度,又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在辽代社会中,契丹妇女享有较高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并在辽朝历史上,对统一契丹八部,在推行封建化改革和文化发展中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宣帝刘询,自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即皇帝位以来,励精为治,在他执政的25年中,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刘向赞颂说:“中宗(宣帝)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  相似文献   

14.
辽朝自太祖草创,继经太宗、世宗以来的发展和经营,终于在最宗圣宗时期谱写了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新篇章,这就是契丹族历代统治者遵循“因俗而治”的方针,将辽朝的国家体制塑造成一种南、北方政治体制兼存共治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决定了辽朝统治阶级集团所特有的“蕃汉合一”的鲜明特征,反映了两种不同文明特质的人群所分别具有的不同的文化性格和传统基因,在共同的政权建设过程中所分别具有的微妙的感染力和历史影响,特别是在兴宗道宗时期这种影响已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的。终于为辽朝的覆亡,涂上了厚厚的浓彩。  相似文献   

15.
《辽史·公主表》与《外戚表》互为表里,既是《外戚表》的补充,又有《外戚表》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内涵。它从特殊的一面反映了辽代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印证了辽代民族融合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表现了有辽一代几乎全部的争权夺位的政治斗争,从中可以看到公主的地位。文末补注了《公主表》。  相似文献   

16.
辽朝太宗(927~947在位)时期,是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时刻。在此期间内,契丹辽朝体制建设的一切重要内容都基本确立。但是,太宗朝所留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政治影响中,也存在着“审时度势”的“权宜性”内容,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辽太宗时期,由于应天皇太后及其拥护者阶层的过于强大,动辄干涉国家施政措施的制定,因此造成帝、后集团的抗衡并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直接导致了契丹辽朝政治“分治”的局面的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契丹辽朝体制建设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金国古代发源于黑龙江流域,由女真贵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据史书记载:“辽以兵铁为号,兵铁虽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女真堂白,故号金”(《金史·世纪》)。金国起自武元天辅(公元1115年),终于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金的历山是短暂的,但对于民族融合,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交互影响方面,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金初,位于黑龙江流域的政权,在金太祖、太宗、熙宗三位君主倡导下,在“一切依本朝制度”(金史·太祖》)和“姑宜仍旧,渐祈胥放”(《金史·本记》)思想指导下的立祛,…  相似文献   

18.
论辽太祖     
十世纪末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辽皇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宋、辽对峙是中世纪的中国继魏晋以后又一次出现的南北朝。辽皇朝强盛时统治着大半个北部中国,汉族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给予了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契丹贵族重大的影响。阿保机通过逃入契丹的汉族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大量地吸收汉族的封建文明,在较短的时期内,契丹社会由家长奴隶制跃进到封建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在契丹社会内部生产力增长的基础上受到外部影响的结果,但这也需要通过历史人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完成。而辽太祖阿保机正是顺应当时契丹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人物。《辽史》卷二《太祖纪》编者赞曰:“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诲,西至于流  相似文献   

19.
受宋代宗室政策影响,首批大规模登第宗子出现在南宋高宗朝绍兴年间,主要集中于太祖、太宗的第六、七代孙. 宗子登第的人数、甲第、举数逐渐上升,至南宋时形成专门从事举业的宗子族群,并出现三代连续登第的宗室科举家族. 由于应试人群的特殊性与科目开设的临时性,童子科登科者的资料并不集中,较为零散.《宋代登科总录》所收丰富全面的登科人传记资料与数据,使宋代童子科的开停频率、各朝人数变化、地域分布、登科者待遇、入仕情况变化等得以清晰呈现. 日本、美国及中国的宋代科举研究大致有四种取向:科举制度相关内容的研究,宋代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科举人物传记史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顾佐是明代鼎盛时期仁宗、宣宗两朝的名臣,他多年执掌司法监察机关——都察院,为人刚正廉洁。面对永乐末年以来官场腐败的局面,他坚持不懈地对都察院属下的御史系统进行整肃,进而澄清其时官僚系统,使吏治为之一新。他的改革活动使宣德朝的都察院充分发挥职能,有效地抑制了官场贪污腐败现象,顾佐本人则为封建社会晚期盛世“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