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文化的危机引发了宋初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忧患意识形成一股潮流,引发和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将宋代文化推向高峰.儒学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终于在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战胜了佛、道等异质文化,儒学文化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2.
先秦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文化群体."士"的指称对象.在西周初年,主要是"殷遗"或周邦以外的"有方"人士.由于周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官司民守,"士"要领的内涵也就发生了转换和锐变.这一转变的关键,便是周人各级教育网络所具有的"造士"功能.周代教育十分完备,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平民不乏受教育的机会.周代士子受教科目,包括"德行"与"道艺"两类;其培养目标就是德艺兼备,"出使长之"入使治之"的文武兼能之士.周人以射礼选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周代选士,有相应的爵命制度,胡有"命士"与"庶士"之别.周代士人的培养、考选与爵命之制,决定了他们作为新型知识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与执政党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寻意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政治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诗经》蕴涵的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样貌。《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其中居住建筑方式有“宫、室、屋、宅、家、居、盘、宇、穴”等;居住建筑格局有“堂、庭、寝庙、仓、廪、厩”等;居住建筑习俗有“居住建筑选址仪式、居住建筑落成仪式”等。以上各要素融合、统一、凝聚形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特质,反映出周人的居住建筑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家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以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整体文化蕴涵。《诗经》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近代爱国者的忧患意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忧国、忧民为重心,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种忧患意识根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赋予以崭新内容,其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步的,然而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有一定局限性.与历代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相比,近代爱国者对现实空前忧患的同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仍充满自信,他们积极入世,发奋图强,以期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6.
<诗经>写人,十有八九要涉及到他或她的服饰.<诗经>中的服饰,种类繁多,色泽明丽,表现了周人对服饰的重视.<诗经>众多的服饰描写,折射出周人的服饰观,即以合礼为美,以合德为美,以和谐为美.周人服饰观的形成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史记.秦本纪》中有两处关于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关于“西垂”所指,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对于秦人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的时间及原因的认识也不相同。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古工作证实,秦先祖是商代晚期归周后,随先周文化向外扩张,与周人一道进入甘肃东部地区,为周人“保西垂”。  相似文献   

8.
忧患意识的产生,当在殷周之际。早在孔子之前的《诗》《书》《易》《礼》等古代文化经典,无一不是忧患意识的理性的或艺术的体现。孔子则是揭示古代文化中忧患意识并将之传播于后世之人。中华文化的忧患意识与尚礼精神,关注的是群体命运的兴衰,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更多地满足社会安定的需要,其价值取向必然是道德主义,由此形成其文化发展的教化论主张。进化论与教化论,进一步构成并强化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语·鲁语上>有鲁人展禽(柳下惠)关于周人祭祀问题的系统论述,<礼记>也收有相近的论说.这是一篇研究周人传统祭祀观念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时人对祭祀礼仪的重视,表现了周人传统的祭祀准则,如崇尚有功则祀、有恩必报、"不祀非族"等,也透露了鲁国祭祀衰微的现实."展禽论祀"的事实本身,便是周代礼乐文化嬗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含义后,从先进文化包含着忧患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种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对忧患意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了论述,使我们对忧患意识的内容、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将其置于我们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9.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