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鲁迅早期诗学思想,超越了社会批评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目的,而进入到形而上的境界。他对摩罗诗人的倡导,对中外传统诗学的批判,有尼采权力意志哲学的支撑,而且他在论述立人思想时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白心内曜灵明内部生活与形而上学深刻相连,他甚至明确提出过形而上学思想和一系列具有形而上意义的诗学命题。认识鲁迅早期的形而上诗学思想,对于认识鲁迅一生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境界,对于认识中国现代诗学的形而上之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志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3):61-68
国民性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枢要,这一思想的萌发和形成机制是长期积累使然。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写的五篇文章中蕴含着他对国民性批判的系统追寻,初步建构了其独特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斯巴达之魂》寄托了鲁迅将"精神""魂"与国民性改造之间联结的希冀;在《人之历史》中,鲁迅论述了其时盛行的进化论热潮,从生物学维度解构了国民性这一思想命题;通过《科学史教篇》,鲁迅绘制了其独特的思想脉络,在赞颂科学主义的同时又对知识和物质颇多微词;而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全盘超越了启蒙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藩篱,"个人""此在""主观意识"构成了国民性内在批判的衡器;最后,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高扬摩罗诗人和浪漫主义文化哲学的大旗,并将其作为抵御甚至救赎19世纪文明,催生20世纪新文明脱胎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蒙本体论诗学在中国诗学理论界独树一帜,是我国20世纪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王蒙以故事本体建构其本体论诗学,通过对故事的形而上思考来推进诗学本体论研究,故事的本源和本体、故事的讲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幽默语言等形式本体,以诗学文本自身为出发点和目的,昭示和张扬了诗学本位、形式本位和语言本位,成为王蒙本体论诗学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李世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2):47-51
在西方2 0世纪诗学的诸多变革中,文学语言观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语言表达的局限由来已久,但2 0世纪语言与人的存在愈加密切,语言在诗学中的地位凸显出来,语言观的变革引起了现代诗学观念的根本变化。其中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完成了语言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它们一方面承认语言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表现出对语言表现力的怀疑。它们摆脱了语言崇拜的观念,并在理论中发掘语言表达的可能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则宣告了传统语言观的彻底终结。人不能表达自己和世界,作品成了开放的世界。现代文学的语言实践为诗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动力,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人类将会在语言的永久“困惑”中继续提高其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钱璱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5):40-43,34
本文对瞿秋白和鲁迅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实践作了全面比较;对他俩诗作的思想艺术评价以及数量、体式、写作时间等均作了细致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朱凌燕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
根据操控理论,译者是在诗学操控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同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译者完全可能摆脱诗学的影响而表现出其反操控的一面。鲁迅的翻译实践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诗学操控下译者主体性受到压抑和获得张扬的辨证统一。通过分析鲁迅的翻译实践,说明在诗学操控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进一步指出,译者的这种"反操控"往往能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德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3):390-393
研究了鲁迅早期著述中包含的对当时的"新派人士"进行道德批判的内容.在查阅、审读当时大量的相关著述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了鲁迅早期道德批判的现实出发点及其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认为鲁迅早期著述中对"新派人士"所进行的道德批判存在如下意义第一,它们是当时"新派人士"道德实际的反映;第二,这些批判与时代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三,鲁迅早期的道德批判是其"根本之图"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其早期思想的重要构成因素;另外,也是他早期接受"新神思宗"影响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9.
王国富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7,38
西方哲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发生从爱智慧向爱知识的转变,促使哲学从形而上的超越追求演变为形而上学理论体系。哲学经历古希腊哲学对确定性的实体阐释;近代哲学对确定性的知识论阐释;现代哲学对确定性的多视角阐释,形成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出发对确定性的执著追求。这种对确定性的执著追求突出强调哲学的确定性追求,却忽视对哲学确定性的时代性的反思,导致其哲学理论只有知识论的肯定的维度,而忽视了哲学的超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的诗学批评家王夫之以其批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锋芒毕露而闻名,通过王夫之对复古派的前后七子诗学思想批评的系统梳理,来认识他对明代诗学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并尝试分析王夫之对复古派批评尖刻的深层原因,从而凸现他在明清诗学转型之际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的诗学批评家王夫之以其批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锋芒毕露而闻名,通过王夫之对复古派的前后七子诗学思想批评的系统梳理,来认识他对明代诗学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并尝试分析王夫之对复古派批评尖刻的深层原因,从而凸现他在明清诗学转型之际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杨绪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传播思想史的角度, 论述了鲁迅早期的传播思想。对其文化传播的比较观、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结构及传播的现代取向作了评析。认为鲁迅这一时期的传播思想, 对当前的文化传播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登高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9-141
国民性批判是鲁迅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既源于鲁迅对其所处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揭示现实人生弊病的使命的理解,也源于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将犀利而刻毒的批判锋芒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思想救疗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成为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起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建立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探讨的基础上.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个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既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又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立人思想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文选》看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早期艾略特全力反对浪漫主义诗歌对个性的张扬,反对情感的直接再现,主张扩大诗歌内容的范围,用“客观对应物”来唤起感情、表达感情。这一思路与特别强调“比兴”作用的中国古典诗学相视而笑,与刘勰的“拟容取心”说尤为契合。本文沟通中西进行比较研究。艾略特强调思想进入诗歌必须与感觉相结合,因此推崇英国玄学派诗人,讲究理趣。他反对传统的批评方法,强调对文本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其批评实践为此后新批评派的“文本阐释”树立了榜样;但他又不同于新批评派,因为他仍以“传统”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艾略特反对抛弃传统,也反对墨守成规,主张转益多师,推陈出新。凡此种种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2)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人,国民性批判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其早期的人生经历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鲁迅青少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南京矿务学堂求学、进化论学说以及日本仙台学习医学等人生轨迹,都对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使其最终选择这一思想成为他毕生致力完成的历史责任与文学使命,代表着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终止后的精神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胡志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88
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身体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内涵。鲁迅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先觉者,女性自然成为其启蒙对象。鲁迅小说通过对女性规训的身体、无欲的身体、失语的身体叙事和描写,呈现出一种“无人”、“无名”、“无我”的身体存在处境,控诉了专制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身体禁制与精神戕害。鲁迅试图摸索出一条女性身体出走之路,使其摆脱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铁屋子”,重新获得女性的生存权利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的态度,展示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之下而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对佛、墨思想,鲁迅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