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壮海,志强由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书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掸学研究》编辑部、湖北省佛教协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黄梅县人民政府等九家联合发起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  相似文献   

2.
禅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禅学与禅宗两个发展阶段:道安在湖北襄阳注疏禅籍,深刻影响了早期禅学的发展方向,慧远把念佛与禅修结合开启了印度禅学中国化的序幕;道信与弘忍在黄梅开创的“东山法门”,是禅宗创立的标志.自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其宗门渊源及领袖皆出自“东山法门”.如今以四祖寺、五祖寺为核心的黄冈地区佛教丛林,以弘扬“人间佛教”、实践“生活禅”理念为己任,继承发挥地域文化传统优势,形成鄂东禅宗文化圈.湖北不愧为中国禅文化的策源地、禅宗的发祥地、禅学领袖及禅宗祖师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日本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以推动国内禅学研究和中日两国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我校哲学系于3月27日至31日举办了中日禅学研究研讨会。应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日本正式代表为日本驹泽大学的五位教授。列席研讨会的还有驹泽大学副校长、著名中国佛教史学者阿部肇一教授和佛教民俗学学者峰岸孝哉教授,原北大留学生、现驹泽大学讲师中条道昭等。现正在北大留学的驹泽大学博士生小川隆和东京大学博士生辛岛静志也参加了会议。国内则有各地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的佛教学者约五十余人。研讨会听取了日本驹泽大学五位学者所做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是,冈部和雄教授:“中国佛教的研究状况和问题点”:由中良昭教授:“敦煌禅籍的研究状况和问题点”:石井修道教授:“中国唐宋代禅宗史的研究状况与问题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禅学的发展过程中,六祖慧能是一个关键人物。佛教史上有所谓六祖“革命”的说法,表明慧能是转折关头的旗帜和舵手。慧能禅宗创立后,中国禅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印度禅学通过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策略性迎合,在这一群体中成功传播,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禅宗在中国的成功传播揭示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最佳策略是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禅宗流行,本文通过对敦煌发现的碑文、墓志铭与邈真赞等文献的考察,以透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禅宗信徒修习的基本特点,尤其是信仰人群与信仰内容的独特性.从中可以看出,禅宗在敦煌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信仰者遍及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时人们信仰的既有早期般若禅学,也有北宗的渐悟、南宗的顿悟,而更多的则是南北宗兼修的敦煌本地禅学.  相似文献   

7.
老庄思想与禅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研究王学、理学与禅学再到老庄 ,可以发现 :老庄思想与玄学迥异 ,与理学、禅学相通。因此 ,作者认为玄学家对老庄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欲知老庄之道之底蕴 ,必先了解老庄的思想方法。根据禅宗的功夫和本体 ,即可认识到老庄之道的奥秘。故欲真解老庄 ,须从禅宗入手。由禅宗之功夫与本体 ,即可判知禅宗与老庄思想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8.
惠能佛性论思想初探徐绍刚(郑州450052)惠能(638-713)发起的禅宗运动是我国佛教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惠能之前,尽属禅学;惠能之后,始有禅宗。禅学与禅宗的分水岭,就在于惠能佛性论思想的创立。“禅”,又译“禅那”,是梵文Dhyana的...  相似文献   

9.
禅宗基本     
现在社会上已经兴起“禅宗热”,书店里或书摊上有关禅宗的书籍随处可见。早些年人们热衷读铃木大拙的禅学和蔡志忠的禅学故事漫画,这些年人们又热衷读南怀瑾的著作。最近,带有浓厚禅宗趣味的小文章、小集子,比如林清玄等,也深受人们欢迎。社会上有这麽多人喜欢禅宗,喜欢佛教,当然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禅宗作为佛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普及途径之一,自达摩祖师首开风气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即使在达摩时代,人们对禅宗就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从唐朝开始,禅宗逐渐成为汉地佛教的…  相似文献   

10.
张孝祥的思想颇多禅宗随缘妙悟的成分。其禅学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宋代浓厚的的禅学氛围和禅宗学说;二是张孝祥家族笃信佛教的传统。张孝祥与禅宗的重要宗派临济宗的高僧多有交往,并崇信高僧大慧宗杲的学说。而其家族对佛教有虔诚的信仰,张孝祥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孝祥的思想颇多禅宗随缘妙悟的成分.其禅学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宋代浓厚的的禅学氛围和禅宗学说:二是张孝祥家族笃信佛教的传统.张孝祥与禅宗的重要宗派临济宗的高僧多有交往,并崇信高僧大慧宗杲的学说.而其家族对佛教有虔诚的信仰,张孝祥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牛头宗是早期中国禅宗的重要一支,作为该宗的初祖,法融以般若真空为本的禅学思想,不同于菩提达摩一系以妙有融摄真空的理路,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独特之处。通过对其传世文献《绝观论》与《心铭》的梳理,明确其禅学思想的核心要旨在于“道本虚空”、“无心合道”,其“无心用功”、“绝观忘守”的修习方法,以及“无情可成佛”、“凡圣亦不二”的佛性思想,无不体现了其对三论宗义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有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出现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大宗派.唐代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期,许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渗透着禅学思想.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与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就从禅理、禅典、禅趣 三个方面来论述王维诗歌中的禅学.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禅宗是如何通过修行而解脱成佛的佛法宗派,禅学则早已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智慧,一种修心之道。品读慧能所留下的禅宗经典《坛经》,领悟禅宗文化,有助于让人关照自我的内心深处,寻觅心灵的宁静淡定,成就自然的、智慧的、高远的人生境界。《坛经》禅学给现代人的启示在于,人生在世,多多观心,寻求清净,除却执迷,淡看风云,平等待人,悠然自得,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5.
唐朝,中国的诗歌发生了骤变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这显然和这一时期艺术思维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有关。这个新变化涉及许多方面而且相当深刻。本文仅就“今体诗”中抒情诗的构思作一些探讨。中国古代的批评家如严羽、金圣叹等人,在“评”、“批”唐诗时,常用一些佛学词语,尤其是禅学的词语。禅宗对唐诗艺术思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读唐诗,我们觉得它的“思”与禅宗之“静虑”、“顿悟”等如出一辙。“顿悟”是禅学里的一个术语,意即“立即(顿时)觉悟”;而“刹那”(梵语音译词)则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单位。因此“顿悟刹那”意即“顷刻(之间便)觉悟”、“瞬时(之中已)猛省”。  相似文献   

16.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17.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随着佛学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于禅学、禅诗的研究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禅学、禅诗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不断地丰富,成绩显著。在面对这令人欣慰的局面和可喜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未免感到遗憾,因为在禅学、禅诗的研究领域,至今还有一些空白亟待填补,还有一些涉足尚浅的领域亟待开发。仅就禅诗的研究而言,现有的禅诗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文人禅诗的研究,以及禅宗思想对古代诗歌的影响等方面,而对禅宗诗歌本身的研究,以及站在禅本义的立场上对禅诗的研究尚属少见;在对文人禅诗的研究中往往注重于禅诗的一般性…  相似文献   

19.
法眼门庭、应病施药与禅宗美学皮朝纲法限宗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此宗在宋初极其隆盛,后即逐渐衰微,到宋代中叶,法脉即断绝,其间不过一百年。其开创者文益可称之为转益多师的典型,因而此宗家风的简明处类云门,细密则似曹洞,在禅学思想上无甚大发明。但它在对...  相似文献   

20.
评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中国禅学丛书”莫常红禅,即梵语“禅那”的简译,意即思维修。禅宗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独树一帜的重大派别,可以说是中国化的佛教。它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融汇中国原有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蔚为大观。它给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语言、绘画、园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