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价值范畴,是反映历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范畴。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则是指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指向能最大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的特定客体;与此同时舍弃那些不能满足甚至危害自身需要、利益的客体。 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管其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存在,都是社会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在考察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时,必须以对主体的这一正确认识为前提。否则,就会得出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结论。据此,我们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2.
教育价值生成反映了教育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在客体身上显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教育价值是生成的而非预设的。存在论视阈下,教育价值生成是主体的存在方式,教育价值生成是人才创新的内生动力,教育价值生成是主体认识的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3.
价值创造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价值客体或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价值创造从价值客体的创造来看是主体客体化,从价值的创造来看是客体主体化过程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过程既是创造企业审美文化和企业审美文化价值过程,也是企业和企业成员价值创造过程,是企业价值和企业员工价值的确证,这是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的本质。创造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就是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形象价值以及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能够深刻把握价值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是对高校教学评估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本质概括,是一种引导和调控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素养的提升和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并通过人而关联国家政治及社会.根据我们对高校教学评估含义的理解,可将其教育价值按照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分为两类:手段型价值即外在价值,包括"技术价值"和"工具价值";目的型价值即内在价值,包括"贡献价值"和"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国内外决策理论研究成果认为 ,决策活动的本质是活动主体在观念上对客体的改造 ,决策问题的本质是客体存在、运动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 ,决策目标的本质是观念上改造客体而创造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存在 ,决策方案的本质是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理想存在观念上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需要·价值·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价值与利益三个范畴,是人类生活中三种既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个基础性范畴。需要、价值与利益都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需要侧重的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着某种要求的矛盾关系,价值侧重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存在的客观上的一致关系,利益侧重的是客体属性对整个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客体根据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一定是人;客体是被人所认识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人自身。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作为社会历史调节机制,在反映和协调历史主客体关系时并不直接以客体为对象,而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对  相似文献   

11.
1.人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功能上,价值意谓着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于主体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发生上,价值表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概言之,价值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内化的动态统一。根据价值的一般规定,人的价值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人的需要及其对象物是多方面的,因而价值的客体也是多方面的。人有物质需要,物质的东西可能成为价值客体,具有物质的价值;人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东西可能成为价值客体,具有精神的价值;人也有对人的需要,正为霍尔巴赫所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因此人也是一种价值客体,具有一种价值,叫作人的价值。在这个意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来源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活动。作为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所共同秉持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存在的有机统一,具有主体能动性、客观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中华民族这一价值主体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正是牢牢把握了价值主体的有效需求,抓住了价值客体的基本特质,促进了价值主体需要与价值客体特质相契合、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是指某一主体(权力角色、或曰掌权者)凭借和利用某种资源对客体进行价值控制,致使客体服从主体,以实现主体意志、目标或利益的能力及其影响力。权力起源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力量。就其本质而言。权力是一种公共意志,但在不同的社会中,权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个人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价值尺度、伦理尺度和认识尺度三大尺度中,认识尺度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个人活动尺度的尺度。个人活动的认识尺度有两方面:一是价值需求的认识尺度,包括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转化条件的正确认识;对实现价值需求手段的正确认识。二是大利处理的认识几度,包括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关系及其处理方式的正确认识;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关系及其处理方式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论现时代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自身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其他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作为现时代的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价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价值的哲学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主体及人类社会发展、完善。价值观念是对现实价值关系的评价性反映,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价值观念与价值观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价值观的本质是主体的价值立场、态度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是什么?哲学界主要存在着“属性说”和“关系说”之争。我认为,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既不是客体所固有的某种属性,也不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主体的一种认识,即主体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或称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的认识,这应是哲学价值范畴最一般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那将矛盾百出,不能说明哲学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价值一直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直到19世纪后期,一些哲学家开始探讨哲学价值问题。截至目前,价值作为哲学问题,在中西方哲学历史上对它的界定也是不同的。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实践观被看作是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科学实践观视域下,价值本质上在实践中产生,是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相互作用下,以主体自身尺度为衡量标准,客体属性满足主体现实及其未来需要而产生的质态。  相似文献   

19.
1、价值是事物(或客体)对人或以人为组成要素的社会群体(或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效应或效果。它并非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由其内在属性所规定并实际产生了的作用。因此,价值概念反映的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就经济领域的价值而言,它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中各类经济主体同这个领域中的一切经济现象、事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这关系中,经济主体成为价值主体而经济客体构成了价值客体。经济主体作为价值主体,意味着经济领域的价值是为经济主体的利益服务的,是就经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言的;经济客体作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范畴与规律是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对客体所形成的认识成果 ,人类依据范畴与规律建立起来的主观辩证法 ,反映和规范着现实世界中客观辩证法的内容。范畴与规律不仅是思维对现实的反映和概括 ,更是标志人类认识过程的阶段和环节 ,是主体对现实的评价 ,是主体在作用客体过程中找到的对自身最具价值的东西。范畴与规律体现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力量 ,是主体实践由自发通向自觉的桥梁 ,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深深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