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是<出版大崩溃>,后又有<出版大冒险>,都是日本人写的,据说很轰动.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给中译本写序,说前者是"病情诊断",后者乃"治病良方".我不知道日本的"良方"能否对中国的症,但中国的出版业有病,这一点很多人都承认.只是病根在哪里,问题有多大,能否药到病除,至今仍众说纷纭.加入WTO后,如何应对国外大出版公司的挑战,曾经很是让人激动了一阵子.可现在看来,考虑到意识形态因素,中国政府会努力坚守,不会放开的.狼并没有真的被放进来,不像电子、汽车等行业.因此,出版界没有真切的危机感,谈论的都是操作性问题,比如品种太多、流通不畅等.但出版除了是"产业",还是"文化",这里换一种思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当代中国的出版.  相似文献   

2.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3.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68-68
段华著的《大关楼岛湖》一书,由线装书局2012年3月出版。该书是一部对历史名城岳阳作深度文化解读的优秀著作。从总体上看,《大关楼岛湖》的选题区别于以往出版的所有介绍、研究岳阳的书,以往出版的介绍、研究岳阳的书,或则以“岳阳”为主题涉及岳阳的各个方面;或则岳阳楼、君山岛、洞庭湖等各自单独成书。《大美楼岛湖》虽是以“岳阳”为主题,但它舍弃了一般书的“全面”、“系统”,而是选择岳阳楼、君山岛、洞庭湖以及汨罗江这四个最能代表、概括岳阳特点的地方作为聚焦的对象,这样便能做到重点突出,写深写透。另外,在有关岳阳楼、君山岛、洞庭湖、汨罗江的各个部分里,有不少别人未曾写过的题目,如《江山真醉人——贺敬之岳阳行追记》、《东方伊甸园》、《中华湖鲜关食名街记》、《淌过海峡的汨罗江——余光中的屈原情结》等等都是别人没有涉及过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管理理论自从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之后,泰罗的学说风行全球,大家都向美国学习。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伏格尔发表了《日本第一》的著作,在美国掀起了“学习日本运动”。现在,“日本式管理”驰名于世界。可是,日本专家村山孚却说:“日本式管理的诀窍恰恰在于‘激励’。而在这种诀窍中有不少是渊源于中国的古典思想的。”所谓“激励(motivation)理论”,便是专门研究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日本东海大学研究人事管理  相似文献   

5.
试谈中国古人的几种梦赵东玉除了有某种严重生理缺陷的人之外,他梦大概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经历。对此,中国古人早已有了较为清醒、自觉的认识。如《墨子·经上》谓:“梦,卧而以为然也。”乃是把梦看做人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周礼。春官·大卜》云:“(大...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新诗总系》的三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总系》的出版,为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提出什么是好诗以及“好诗主义”能否实行等一系列值得探讨的理论话题.但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中国新诗是否一定要中国诗人所写,中国新诗是否一定要用中文书写,中国新诗用中文书写是否一律要用北京话,以及能否用大中原心态看待台港澳新诗?  相似文献   

7.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8.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9.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10.
把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人们是不会感到奇怪的。早在1937年,郭沫若就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一文中,对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誉他是“中国的左拉”、“写实的大众文学家”。著名文学家曹聚仁,也在《小说新语》里盛赞李劼人为“东方的左拉”、中国“左拉型”的“写实主义大师”。这些论见是独具慧眼的。首先,两位作家都写系列小说。左拉写了《卢贡·马卡尔家族》,全面展现了法国第二  相似文献   

11.
<正> 古今中外,凡是杰出的、有创造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有他所向往的“理想国”。古代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写了《理想国》一书,寄托了他的理想。十六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士·摩尔写的《乌托邦》,也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杰作。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当然也有他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2.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13.
王鸿儒的历史小说创作已逾十载,迄今已出版“大唐系列”小说六部,即“大唐之秋”系列──《盛唐遗恨》、《大唐歌妓》和《日落长安》人;“唐风晚唱系列──《风尘豪门女》、《风雪陵园妾》和《风流女道士》。这些小说出版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深受唐文化影响并对唐文化仍有浓厚兴趣的日本,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台湾出版了由《盛唐遗恨》更名的《天宝遗恨》;国内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评论文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基地上构建新的艺术世界》及《大唐悲歌的现代吟唱》。前者认为,《盛唐遗恨》一书较好地揭示了李隆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有“写妓女”的文学当自《霍小玉传》始。唐人小说中写妓女的作品甚多,但 其思想和艺术,都不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虬髯客传》。及至宋、元,写妓女的话本便在市民和 普通百姓中流传了。明代写妓女的文学,在观念上有了新突破。曾朴的《孽海花》,应是在中国帝制 的封建社会里写妓女的压阵之作。妓女中最早创作文学作品的是六朝南齐时的苏小小。唐代妓女 人多,诗妓也多。宋代妓女中能诗而又有志气者当推歌妓严蕊。明代妓女中出现了散曲家。在妓女 出身的文学家中,要算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最为有名。她的作品,为妓女写的文学作品作了很好的终 结。“写妓女”的文学和妓女写的文学,都是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称《三国志演义》)被清代著名书籍评点家金圣叹誉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同时代的毛宗岗对此书总评曰:“吾于《三国》(指《三国演义》)有观止之叹也。”可见,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可说是众口皆碑。《三国演义》主要写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写战争离不了写人这个构成战争的决定因素,而小说在写人方面却有得有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就曾精辟地评价道:“至于写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只有日本学者撰写过《日本汉文学史》,但都很不理想。不是材料太简、叙述枝蔓,就是观点偏颇,其中代表日本学者这方面最高水平的猪口笃志写的《日本汉文学史》一书也存有诸多缺点和错误。因而,都不能反映日太汉文学史的起初面貌。无论从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的需要,还是显现中国学者的不同立场,都应该重写一部由中国学者撰著的“日本汉文学史”。这部“日本汉文学史”从宗旨、纲目、分期、撰述的方法与具体材料的处理都应该提出新的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1《黄河》专号在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撤退阶段的1941年5月,在古城西安出版的《黄河》杂志第二卷第四期,刊出了“日本反战同志文艺专号”。在七七事变后,中国刊物出版抗日特辑的例子是有的,但出版专号也许只有《黄河》。  相似文献   

18.
吴自牧小考     
《梦粱录》是非常有名的宋人笔记。清初学者王士祯《渔洋文略》中有《梦粱录》跋语说:“《梦粱录》二十卷,不著名氏。”乾隆四库馆臣谓王士祯所见抄本,脱掉了作者吴自牧自序,故不知也。检《永乐大典》所引,“条条皆题自牧之名,与此本相合。”确定作者为吴自牧无疑。然而,“自牧,钱塘人,仕履未详。”(均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梦粱录条)钱塘人仍据《梦粱录》自序末署“钱塘吴自牧书。”《中国人名大辞典》吴自牧条只写“宋钱塘人,有《梦粱录》”八字。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自牧条同样说“生平亦无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标点本《梦梁录》的“出版说明”也说:“吴自牧,宋代钱塘(即今杭州市)人,生平已无从查考。”可见二百年来,吴自牧的生平并无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192 6年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他之所以把那些形式上截然不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些文章是指写于 190 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说钅日》,写于19 0 7年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写于 190 8年的《破恶声论》等。对这些时隔很久的文章鲁迅有些疑惑 :“这是我做的么 ?”但又确认“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1934年在《集外集·序言》中再一次谈到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他说 :“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我的幼稚 ,……倘在这几年 ,大概不至于…  相似文献   

20.
王礼锡与陆晶清是爱国诗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陆晶清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她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当时鲁迅给她们讲中国小说史.她与鲁迅课外联系较多,经常向鲁迅请教,也得到鲁迅的关心.1926年陆晶清还和石评梅编过《世界日报》,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陆晶清敬仰孙中山,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直鼓舞着她奋斗.陆晶清在主编《河北国民日报》副刊时认识了王礼锡.王礼锡于1930年赴日本东京,陆晶清1931年赴日本与王礼锡在日本结婚.婚后三个月回上海.她协助王礼锡编辑《中国社会史论战》,她与王礼锡一起,与丁玲、冯雪峰、郑伯奇、戈公振、陈望道等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她的《唐代女诗人》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空白.后又出版了诗集《低诉》和散文集《素笺》、《流浪集》.王礼锡出版有诗集《市声草》、《今日中国》,他曾见过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巴比塞.陆晶清现已是86岁的老人了,是“五四”时期女作家,在大陆上硕果仅存的,只有冰心和她二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