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郑杭生的学术历程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繁荣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无论在诸如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及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及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方面,还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方面,无论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批判和社会学理论自觉方面,还是在对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融合与学科繁荣等方面,郑杭生的学术贡献都是巨大的.特别是理论自觉思想,尤为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始即以理论自觉意识确定了以“社会运行”为主导观念的社会学定义,并衍生出“社会转型论”等四论;更形成以“社会运行”主导观念为导向的有自己话语体系的学术群体.社会运行论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占据了学术高地,有了学术制高点,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创新正表现为从强势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解放出来,为自己正确定位,加强自主性,形成社会运行学派.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论和措施;其三,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多元的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新探索;其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学方法创新和基层一线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社会学。最近党中央关于发展社会科学的文件中又指出:要加强过去被忽视的重要学科的建设,其中就包括社会学。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学,势在必行。我们要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学,应当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学,或者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学。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然而,在社会学领域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怎样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都要联系到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即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看法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关系到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学的理论起点。因此,认真地研究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变迁中把握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演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及其包容性,增进社会学的学科自觉。"去"马克思主义与"趋"马克思主义的交织是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总体表征。具体而言,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演变大致经历了理论的分殊——反思性吸纳——极度排斥——再度融合——社会学专业化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隐性表达五个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演变,也可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提供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观照当代科技的社会研究理论的新发展,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特别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创新构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机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建立在社会关系分析基础上,在理解科技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比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更具有针对性。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从历史与地域等大尺度背景中统摄马克思科技思想研究,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学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术影响力,对阐释不同制度下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深化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郑杭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人物。"理论自觉"不仅是郑杭生晚年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其整个社会学思想谱系的核心元素。他对理论自觉的现实追问与身体力行,唤醒了中国社会学界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探索与认同。以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为例,从时局审视与敏锐感知、学科使命与话语转换、顶天立地与身体力行、建构本土与超越本土等四个维度,开展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语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深厚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全部思想和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少杰 《河北学刊》2006,26(5):82-84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2.
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建构了在地化理论的自觉基础,本土特质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实现了在地化理论因"接地气"而"有底气"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郑杭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郑杭生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其社会学中层理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的下行与应用。基于一种理论自觉的高度使命感,郑杭生及其学术共同体立足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实践经验,通过一次次深入调研,对其宏观社会学理论开展应用、检验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学中层理论。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在结构。理论自觉、理论建构与理论应用,是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的发展逻辑。开展郑杭生中层社会学理论谱系研究,对于探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这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把握现在、规划将来"理论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也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之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伟大实践,大庆精神的蕴育产生及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动员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社会学理论的科学、正确和巧妙运用。大庆精神在引领推动大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大庆社会建设过程中,又为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迈向实践的社会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原始恢复与激情喷发式的扩张之后 ,终于回复到理性探索之途。若干年来 ,社会学理论研究观点纷纭 ,著作杂现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 ,中国社会学界观点林立、却学派乏陈 ,乃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许多学人的研究趣向或者注重对西方社会学派的引介 ,或者沉醉于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 ,然而却忘记了自己是站立在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学人 ,忘记了应立足中国当代实践做原创性的社会学沉思。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反省 ,对社会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追问 ,提出建构“实践社会学”的理念。他认为 ,过去的那种静态研究旨趣 ,无法解释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许多悖谬式的社会现象 ,只有运用动态的实践社会学的框架才能科学地分析与诠释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本刊记者就“实践社会学”问题对孙立平教授作了专访 ,在这篇访谈中 ,孙立平教授就实践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作了细致的说明 ,现予全文发表 ,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这一流行的范式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两个特殊阶段的共生关系、经典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研究中“唯智主义”影响的结果。但是这种范式在方法论上导致了社会认知的抽象化、简单化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缺失。同时 ,当前中国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现象也对这种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和质疑。要克服二元对立范式的局限性 ,则需要处理好推理性的命题与实践的内在逻辑、“范式优先”和“实践至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郑杭生教授的三部著作<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部著作共计250多万字,包含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评论等,完整地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学术历程演进和学术思想发展.如三部著作的书名所示,贯穿其中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而书中阐述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则使这个核心得到了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20.
石英 《人文杂志》2022,(4):1-14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秉持科学主义立场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面临理论困境,困境的症结在于“科学性”与“人文性”难以兼容。然而科学技术史表明,诞生于“人文”土壤的“科学”,其自身发展正愈益展现出向“人文”融合回归的趋势。应当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重新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和本质,走出“重数轻人”的分析思维范式,培育基于经验直觉的社会学想象力,探索科学的“社会全息”理论,倡导“双重性格”融合互补的质性社会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是走出社会学理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从学术自信找回并重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应当回应时代需求,回答时代之问,为深化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