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问题与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头人们常常关注并致力于哲学的超越与创新,理论的命运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当时代发展已出现一体化趋势,当被誉为地球村的现实扑面而来之际,当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接踵而至之时,探讨哲学发展走向的要求也日益明朗,由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哲学的方向也更为明显。人类当前的确面临很多危机:高新科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冲击着整个世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贫穷蔓延。人口爆炸......,这一切问题都好似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孟笑梅 《理论界》2005,(5):36-36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条件和根基,人类消耗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因此,土地不仅是农业,而且也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从<周易>阴阳说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单边主义会因为过度消耗合理存在的基础而走向穷途末路.因此,人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各种矛盾,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不断调适自我,以顺应历史的变化,谋求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使人类各种文明所蕴涵的生机合理地释放出来,并最终实现整个宇宙的大和谐.这是<周易>阴阳说对21世纪人类文明走向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消耗,由对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对人自身的智力资源的消耗。智力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人的智力,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后天社会实践和现代化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则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江林昌 《东岳论丛》2007,28(1):206-207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印度这三个轴心文明,实际上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它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影响了以后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发展,直到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轴心期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揭示了人类"某种深刻的共同因素,即人性的唯一本源的表现",达到了"人类历史的最大包容和最高统一";因此,"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相似文献   

6.
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曹明贵一、土地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据专家测定:人类所需食物能量的88%是靠耕地上生长的农产品所提供,其余10%依靠草原和放牧地供应,仅有2%来自世界海洋。因此,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  相似文献   

7.
回首二十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最使人感到意味深长的历史性变化,大概莫过于发生在前苏联版图上的兴衰成败了。二十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人类历史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篇章,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几乎整个世界都被这场红色风暴所掀起的社会革命浪潮所席卷:  相似文献   

8.
张仁慧 《人文杂志》2008,(1):102-106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循环经济能否成功.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可从法制、规划、政府职责、宣传教育和消费、科技开发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在环境意识与环保态度方面的城乡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0%,但中国的淡水和可耕地资源只占到世界总量的7.0%;森林和石油资源分别只占到世界总量的3.0%和2.0%(马戎:1997:287)。仅在1990到1994年这短短的4年期间,中国的可耕地就从9 080万公顷减少到 8 740万公顷。在1993年,中国进口了31.4亿美元的谷物(2 200万吨),由于国际市场的谷物价格受到中国大量进口的强烈影响,“谁将养活中国”成为西方杂志和报纸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不得不为自己、也为世界找到一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人类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它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终将耗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毁坏耕地过多,为此而吃尽了苦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说,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中国文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有时甚至使整个世界的历史为之改观。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从未脱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潮流的制约。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所要研究的,正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同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和交往。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以世界历史为背景来探讨中国历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板块式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情由于各国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 ,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 ,发展特征也可能不尽相同。纵观中国 40 0 0多年来的人口发展、资源变化、环境变迁的历史 ,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趋势 :一是中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形成了中国庞大的并发膨胀的总人口、老年人口及劳动人口群的基本格局 ;二是中国的资源消耗总量不断扩大 ,已临近它的开发极限 ,与此同时人均资源跌落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三是中国生态环境与主要的自然支持系统严重恶化 ,在人均GDP仍属于世界后列的情况下 ,环境污染已达…  相似文献   

13.
大千世界的演化,首先是物理世界的历史,其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世界的历史,最后是文化世界的历史.物理世界是无机的,生物世界是有机的,文化世界是超有机的.如果我们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的开放体系,那么,人类的出现及其文化世界的创造,则不过是整个宇宙间自然创造力的延伸,而人类的意识则是人的心理生物机制的发展伴随着文化世界的创造衍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把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放到整个宇宙开放体系中去观察。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世界,就使自己与生物、物理世界之间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介.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虽然与生物、物理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作为“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或“意识到了的本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0、36页)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的心理生物机制与文化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引起人类政治生活的变革,对人类社会传统的政治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能脱离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进程而发展和进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科学态度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席卷世界。它不仅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与才能发展到一个空前未有的新阶段,而且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根本变革,其中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目的问题的思考为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马克思批判了“抽象人性论”的天赋人权,重新在历史唯物主义平台上提出了世界历史目的,即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进而完成了对此前世界历史目的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批判了康德的“大自然隐蔽计划”的自然法权的历史目的论,把康德抽象法权的“永久和平”和“民族联盟”变革为公有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立足于“绝对精神”的世界历史目的论,把辩证法落实为人类发展的“三形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目的包括三重意义:一是世界历史目的为历史进步观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世界历史目的为社会历史客观规律提供了终极根据;三是世界历史目的为人类生命价值提供了最高归宿。  相似文献   

17.
卡尔·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世界史构想是他对未来一切历史哲学的一个独创性理论贡献,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历史哲学思维当作我们时代历史认识的一个范例。雅斯贝尔斯率先把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全体重构为新的世界史图式,使前所未有的世界史认识成为可能。他的世界史观全面地以经验的历史为根据并且从它自身中展开历史进程的模式,鲜明地凸显了世界史的历史认识以及世界全体的统一体意识。他的世界史观告别旧欧洲传统,回归亚洲之路,突破近代西方"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人类全球史视角重新审视人类,从而将整个人类置于世界历史的同一个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一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有一席非常光辉的地位,在许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自文艺复兴以后,由于西方出现了科学与思想的革命,中国方面就开始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随着历史步入近代,这个差距就变得日益加大,其间所表现的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缺少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仁学,作为其核心范畴的“仁”不仅是“爱人”的,而且是“爱物”的,因而具有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而对当今世界乃至现实宇宙产生永恒性和普遍性影响的强大普世情怀。而和谐世界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范畴,其所涵盖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等内涵,都可以在儒家仁学系统中寻求到其所赖以形成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统计数字表明讲英语的人口数至少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英文书籍占世界书籍总量的50%以上;国际长途电话绝大部分是用英文进行交际的;英语广播节目占全球广播节目总量的60%以上;70%多的国际函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