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这就需要有一套标准来衡量。目前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采用的两种主流的做法是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模型。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呢?一、什么是任职资格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模式,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岗位的工作个人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从事该工作所需的学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来表达,比如"3—5年工作经验"、"大学本科学历"等。任职资格体系由KSAO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新会计法关于会计基本任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规则、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的具体规定,认为新会计法通过以上相关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成为规范会计行为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强有力法律依据,对保证高校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教育投资效益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而博士生导师的任职资格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我国高校严格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欧美国家的高校对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考核更注重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取得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能力。因此,对国外高校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的研究,对我国高校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的改革将会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秘书任职资格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我国古代和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秘书任职资格的若干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秘书任职资格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秘书任职资格化对促进我国秘书教育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部控制的职能是有效地防止或及时发现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如果内控制度薄弱或存在漏洞,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严重的可导致生存危机。文章分析了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涉外秘书工作的蓬勃发展,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日益增多.为了保证工作正常运行,必然要求上岗人员达到一定的基础水准,同时,工作业务的不断发展,效益目标的不断提高,对在岗人员又会有新的要求和标准.这样,就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自然形成了对涉外秘书任职资格的系列认定,但这种认定又不可能是绝对的、不变的.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发展趋势着眼,对涉外秘书的任职资格在高限上作出尽可能科学又可行的认定,从而为选拔和培养高质量的涉外秘书人才服务.笔者认为,涉外秘书任职资格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通过大幅修订,力求促进我国仲裁制度的进一步国际化发展。以《示范法》和《纽约公约》为国际化对标标准,《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在仲裁庭权力和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临时仲裁、法院协助取证等方面基本符合国际标准,但应进一步细化具体措施的实施标准和配套规则,以期为仲裁实践提供更为清晰的指引。此外,此次修订在仲裁机构法律地位、仲裁员任职资格与责任等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化标准,可以进一步提升意思自治程度,深化仲裁机构改革、引入仲裁员责任有限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5条,如果公证机构在虚假公证的情形中未尽到审查、核实义务,其将负相应的补充责任。但是此规定在理论与实务上存在诸多争论问题,如对“相应的”作何理解,公证机构是否有追偿权,如何认定未尽审查、核实义务。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从利益权衡的角度重新反思公证机构补充责任的内外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功利性利益权衡,在外部关系中应当以最大限度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失为目标,公证机构起到损失分担的作用,其责任范围应是概括性的;通过道义性利益权衡,在内部关系中公证机构的责任大小要与其主观可非难性的程度相符,故公证机构应为中间责任人,公证机构责任的补充顺位乃是道义权衡的必然结果。据此,“相应的”内涵并非对公证机构补充责任的限额化,且认定公证机构是否尽到审查、核实义务时,应把握三项要点:公证书错误不等于公证机构有过错,审查模式决定公证机构应履行义务的边界,公证机构的合理保证责任。为实现内部关系的利益平衡,应当赋予公证机构追偿权。  相似文献   

9.
一人评定多种职称的思考丁恩和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入,评聘分开的实行,职称概念的内涵更为明确。评定职称就是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取得哪级职称就是取得哪级职务的任职资格。职称的高低,标志着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用人单位按岗位任用有任职资格的专业人才上岗,...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企业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构建,本文介绍了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主体,以及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构建流程,可以作为企业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高校教师队伍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教职工任职资格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参照我国公务员资格、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三类认证,结合企业和国外高校的教工任职资格的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教职工的任职资格进行研究,使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真正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用,使人的价值在组织中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论完善中国海外投资审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充分享有入世后的权利,就必须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外投资。本文阐述了我国海外投资审批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审批机构、明确审批原则、调整资格审查标准、明确海外投资目的和条件、加强可行性审查、放宽外汇审查、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论述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我国首部专门的网络借贷管理法规,为网络借贷确立了较为完整的运营规则。但其存在的重大问题,导致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制度存在三方面重大缺陷:无最低注册资本准入要求,严重影响网络借贷中介机构承担责任的能力,对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没有任何限制和企业高管无任职资格要求,容易引发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缺乏利率和收费管制规则使网络借贷沦为高利借贷;第三方担保机构信息披露规则缺失误导出借方合理决策,进一步加剧网络借贷中介机构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此,应当对网络借贷中介机构实行实缴制的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严格禁止有重大不良记录人员成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实行企业高管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网络借贷利息与网络借贷中介机构收费总和不得超过高利贷的标准,并对违法企业实行严厉罚款和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建立动态的第三方担保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制定规章、制度;并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停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进行的管理。高校学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三个实施环节,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的新生入学审查关、学习过程的考核关和毕业资格的审查关。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审核新生入学资格和取得学籍的管理;(2)学籍注册管理;(3)课程的考核和成绩管理;(4)学籍…  相似文献   

15.
内部控制是近期国内外政府监管部门、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通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控质量,可从董事长年龄、教育背景、任职时间和薪酬水平等维度出发,检验上市公司董事长个人特征和薪酬水平对于内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董事长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任职时间的增加和薪酬水平的提升,内控质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构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结论对于完善董事长作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安排和改进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生贷款是提高高等教育参与的有效途径,准确界定资助对象是实施学生贷款的首要环节。了解美国、日本和菲律宾三个典型国家的学生贷款资格审查的方式方法、优缺点等对我国高校学生贷款资格审查有借鉴与启示作用:中国高校学生贷款资格审查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关系到当事人诉权的重要问题,但是我国关于证券监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司法审查的研究相当薄弱。根据对我国证券监管行政案件原告资格的司法审查现状的考察,我国司法审查中存在若干不足,亟需矫正,以期促进对当事人诉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纵观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特别是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不难发展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对金融稳定的重大意义。内部控制系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兰州大学教师队伍职务结构的发展变化入手,论述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中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阐明了教师职务评审与聘任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新形势下教师职务评审与现任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公司控制权与机构投资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如何制约公司管理者权力,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的问题。英、美机构投资者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通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间接参与公司控制。日、德机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通过长期持股和贷款直接参与对公司的控制。作者认为,日、德模式克服了英、美模式中流动性与控制权双重目标所造成的内在矛盾,因而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