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题的方法,学生追求的也不应仅仅是考试的分数,将数学这门科学中的思维方法和理念传达给学生会使他们受益终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学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感到愉快,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数学新课标上这样说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既要阐述理论也要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借助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恐惧和厌恶心理.  相似文献   

3.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造就了数学.而数学教育更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如果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惊喜的发现我们教育人生中时刻充满着"把握",这种把握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哪怕是雨滴,也可化作轻烟,去辉映那七彩阳光:哪怕是沙粒,也可深埋泥土,成为万丈高楼之基.大文豪雨果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在我的数学课上就曾亲历过这样的事,它既有趣,又对我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  相似文献   

5.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话曾经被很多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然而,这种严重脱离生活的学习态度却与我们今天正在实施的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新课程改革重在"改",重在"新",而"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切性",则是它比较突出的一大创新。尤其是语  相似文献   

6.
孔祥云 《经营管理者》2009,(19):302-302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层次的差异给高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里不仅存在差生转化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又存在如何培养优秀生的问题。在一个人数众多的大班里,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象以前一样用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那么,成绩好的学生显然会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因此会吃不了,什么个性特征、数学能力等等都只是一句空话,到头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成为这划一教学的牺牲品。在目前的状况下,如何提高高中的教育质量的研究已成了当务之急。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借鉴,又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就如何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水华 《决策》2012,(Z1):96-97
"钝感力"绝不是让人处处木讷,事事迟钝,它的迟钝只是为了把挫折和敏感慢慢吸收转换成积极的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钝感力"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钝感力》。诠释的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的朝着自己  相似文献   

8.
王志清 《经营管理者》2013,(26):339-339
<正>幽默存在于我们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收音机以及电脑网络等接触到许多幽默。但是究竟什么是"幽默"呢"?"幽默"是一个外来词,它的原型为英文单词"humor",表示"可笑的"、"诙谐"等意思,最早于1924年被林语堂引进中国,根据音译翻译成中文"幽默"。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玩笑"等意思。幽默是一种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起很大作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听专家们讲新课程理念,还是读课标,无一例外的提到数学教育中要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放心的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  相似文献   

10.
小鱼 《经营管理者》2008,(1):104-105
<正>老老少少走走吃吃玩玩写写亦商亦文亦演亦艺亦闲亦忙"安逸",本来是四川人的口头禅。虽然现在国人都会用这两个字,而且还推广到了东南亚,可是只有四川人用起来才地道,才别有会心。安逸,不也正是一种生活格调么?这里要介绍的一对生活得好安逸的忘年交:蔡澜和文西。之所以把这两位拼在一起来"组团"亮相,就是要向大家介绍一种看似事业成就有悬殊,实则生活格调殊途同归的生活境界。到底安不安逸?大家且看——  相似文献   

11.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的在线视频教学方式。近几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微课程,从微课的定义、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特点,以及微课在小学数学中适用的课型等方面对一节合格的小学数学微课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十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再创造"教育理论作了初步的尝试,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一、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景《课标》明确主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许多数学的发现都是来自不经意的生活中,如历史上有名的"七桥问题",就是由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它转化成了"一笔画"问题,从而彻底解决了七桥问题。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学生的己有经验为基础,除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外,还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联系实际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现实生  相似文献   

14.
"10的认识"这一课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存在什么新的知识,他们对于数字10、写10、10以内数的顺序等知识早已有了生活中的体验,只是还欠缺一个系统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再创造”教育理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再创造"教育理论作了初步的尝试,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一、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课标>明确主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许多数学的发现都是来自不经意的生活中,如历史上有名的"七桥问题",就是由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它转化成了"一笔画"问题,从而彻底解决了七桥问题.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学生的己有经验为基础,除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外,还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联系实际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诸如银行储蓄的利率问题,节日外出旅游选择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问题,有奖销售中的比例问题,出租车收入差价问题,上网收费问题等等,这些数学问题合乎时代,具有真实性,这对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大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灵魂唤醒更多的灵魂!"它道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教育情怀。"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取代教师。教育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成性、实践性。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反思时期,这次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想中学",在"议中学",在"网络中学"。本文以《张骞通西域》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本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我的哲理     
我们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最富有力量的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将来。每个人都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每个人最后的防线都是"我不够好"。这只是一个念头,它是可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19.
一、发掘数学中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古代数学,多半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国家管理的实用目标.理性探讨在这里退居其次.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存在的形式则是官方的文书.因此,中国数学强调实用的管珲数学,在算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以及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有用的活动经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猜想、探究和验证是一种有效数学活动的模式,该文以"掷一掷"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让小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