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类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如前所述是指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历算、教育、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与风俗惯制等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以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来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德萌芽于原始血缘公社时期,形成于氏族公社时期。道德发生的标志,是有意识的入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体系的形成。原始道德是原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原始人在氏族社会生  相似文献   

3.
人们以习惯成自然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等,这种特有俗情起着联系人们之间的思想、思维、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文化意境。本文就青海蒙古族的俗倩文化作一探讨。一、生活领域的熟语与风情在青海蒙古族中有许多谚语民歌是反映当地人们的对生产、生活、作人的道德准则,带有哲理性、深刻性、实践性,民族性、讽劝性和训诫性的谚语和格言,这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为维护社会风尚的良性发展,为推动人类道德水推向高尚、美好方面发展中,认识到了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格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益处。…  相似文献   

4.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紧扣佛教戒律约束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尤其在佛教戒律和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深入展开。书中重点论述了佛教伦理道德规范与社会规范约束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示了中国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如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所谓社会资源,是指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人文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如资金资源、劳动力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西藏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前者。新中国建国50年来,在论证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论著中,人们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利、矿藏、耕地、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等作为西藏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主旋律,应该说除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宗教文化对社会和谐也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更多地表现为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一、生态民族学:破解西部民族地区生态问题的新视角 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向人类昭示,“生态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和竞争作用所支配的复杂系统①”,社会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互动协调过程,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狗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再单纯地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动物或陪伴性的宠物存在,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被赋予人类的品质与情感,深入地参与到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狗作为美国个人与社会生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审美、道德、经济、政治和宗教的价值和意义。美国人对于狗的爱,已经不止于一种社会个体私人化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追寻。本文基于对美国的中镇以狗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的调查,观察美国人与狗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美国人与美国社会的爱和善的价值生成与表述。  相似文献   

9.
牛作为一种牲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以牛作为牵引力的农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对于一些民族社会来说,牛不仅具有生产生活上的实用价值,也是宗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祭祀品,并作为交换媒介、娱乐工具、财富象征和民族精神气质等符号存在.从牛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群体及自我的互动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牛在日常生活中正渐渐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视野,以牛为纽带建构起来的文化越来越式微,这是人类文化的退化,抑或是人类自我的忘却?本文通过对“牛”在西南民族社会中意义的探讨,试图说明人与物的动态关系,以及人对自我在自然界位置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道德伦理从古至今都存在,并且是人类社会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就试图围绕“善”的思想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到柏拉图开展“美德教育”,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公民教育与实践理性”三者之间既有继承也有批判,都试图在哲学领域提出实现道德践行的合理方案。他们的理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了其合理性,但古希腊文明最终走向衰亡,也说明他们的理论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民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其有力有效的规范保证。发生于1940年代末的湘西事变,是民族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心理、民族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引发了湘西民族社会的整体失范,对湘西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的和谐造成重大影响。研究事变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对规范民族社会有所助益的思想资源,对当下民族社会的良序建设而言,它提示着制度整合和道德整合同步并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廖君湘 《民族论坛》2004,(12):52-53
侗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准公民社会,这是侗族社会关系形态的典型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之人。在公民社会,人们尽管为生存和发展从事不同的职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差别,但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贵族社会和精英社会或等级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公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承的,是近现代才出现的社会关系形态。  当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侗族传统社会关系形态后,发现古老而闭塞的侗族社会关系形态的典型特征与现代公民社…  相似文献   

15.
满族萨满教虽与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教有相同的起源,但满族萨满教在发展过程中受满族社会特别是政权的干予,与西伯利亚萨满教形成了温和、舒缓和“野性”、“疯狂”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16.
一、伊斯兰伦理学与伊斯兰道德的定义 伊斯兰伦理学,是阐述和探讨与伊斯兰教义、教法、社会、人际关系等有关的穆斯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学说。 伊斯兰道德,是指依据伊斯兰教义、教法约束和调整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与社会和非穆斯林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认为伊斯兰伦理学,是根据伊斯兰法典和苏非主义的原则阐述穆斯林行为方式的科学,他有时把伊斯兰伦理学叫做“通向来世的科学”,有时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合也日趋广泛。湖北民间舞蹈作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传承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媒体在湖北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受众基础广泛、丰富传承路径、推动创新发展,然后就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承发展湖北民间舞蹈提出了对策,包括创新湖北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打造湖北民间舞蹈的传承基地、拓展湖北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加强湖北民间舞蹈的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18.
《布洛陀经诗》不仅描述了壮族先人对人类产生、万物起源等诸多问题的看法,也描绘了壮族原始社会的风貌:壮族古代部落战争、壮族阶级社会的产生、壮族古代社会生产发展,是一部丰厚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壮族古代历史、古代百越史、壮族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和学术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贫困与人类社会一直有着异常亲密的关系。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天起,贫困便与人类如影相随。哪里有人群,哪里就可以看到贫困。人类的文明史,既是一部进步生活史,也是一部与贫困、饥饿、疾病等做斗争的历史。贫困自始至终与人类社会形影相随,然而人类一天也没有放弃过与贫困较量。  相似文献   

20.
双音节词比喻义的学习,是现代汉语教学中,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之一。从古至今,比喻思维都贯穿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比喻更是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是以现代汉语学习中具有比喻义的双音节词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双音节的比喻义与本体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从人类自身、自然界中的事物、人们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具体的来源进行探究分析,通过源自已有的社会生活比喻义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比喻在民族的特色文化发展中的内核,从而揭示双音节词的比喻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所积淀的文化知识以及物质需求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