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马丽娜 《社科纵横》2007,22(12):93-94
本文首先对中国诗歌中意境的生成、发展作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中国意境诗在审美鉴赏中的主要审美特征,即情景交融,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2.
徐大威 《社科纵横》2006,21(8):125-1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生成(becom ing)为“情”、“景”关系。作为古典诗学的元范畴,意象集中体现了情与景的隐喻性关系;意境则彰显了情、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情景空灵是其本质特征。由于各自所指和哲学文化背景不同,意象、意境作为审美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韵。  相似文献   

3.
4.
刘广利 《生存》2020,(12):0183-0183
古典诗词的意境的鉴赏是一个重点。如果能够把握住古典诗词中意境的规律,抓住鉴赏的核心内容,掌握鉴赏的基本步骤,对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古典诗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明  冯丽 《唐都学刊》2006,22(6):104-106
意境,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任何感人的艺术作品必备的品质。意境是一种美,美在周围的协调。在影视作品中,意境的创作关键是要抓住情感,调动观众艺术感受情绪,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处理好写意与写实的结合,并利用影视创作的手段,做到寓情于境,情境交融,使作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陈美君 《生存》2020,(3):0201-02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世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初中语文学科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而古诗词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意境格调高远,是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意境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把握古诗词的精髓。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历来是文艺美学界的一道“谜”式难题。人们众说纷纭,见解各异:或云风格,或云意境,或云韵味,或云诗哲学,或云诗创作心理学,等等。本文认为,将它看作是一部研究意境的美学专著,是大致不错的。司空图的贡献是第一次建构了意境形态论体系,即意境结构形态论、意境风格形态论和意境韵味形态论。这是一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范兰德 《社科纵横》2007,24(4):88-90
诗词意境审美具有朦胧性与不确定性,是“视而不见”的“无象之象”,是“玄之又玄”的难以言明的审美范畴;中国文化思维中的朦胧客体的“道”、“玄”、“气”、“禅”及其直觉思维方式,决定了意境创造及鉴赏的不确定性;意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意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意境创造与欣赏过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神游外象”直觉性与“空白”的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刘亚梅  葛晖 《社科纵横》2007,(10):104-105
中国山水画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在意境的培养,这从意境在山水画中的地位以及与笔墨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那么意境的培养就成为山水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人品的锤炼、拓宽知识面、学习画史中尝试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胡赛珠 《社科纵横》2006,21(9):173-174
意境的传达是古诗英译工作者历来所追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意境的定义,并侧重唐代李白《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比较,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刘健 《社科纵横》2004,19(6):13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 ,一幅中国画意境的美与不美 ,是权衡其成败、优劣的主要标准。本文从意境的渊源以及意境的特点来论述中国画的意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周永芬 《生存》2020,(11):0087-0088
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初读诗文,扫除文字障碍的前提下,要从朗读入手,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然就进入文本表现的那个图景。继而由表及里,由意象到意蕴,得到精神的受用;进而数出诗句中的意象,感会于心,领悟作品中描绘的艺术境界,同时穿插讲叙,相机点拨,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人的内在思想;终究在领悟诗情诗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开拓诗文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侧重于对文本字斟句酌的研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跳出既有的窠臼,从其意境入手,才能抓住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人文精神、实践和生存论三种意境。  相似文献   

14.
陈澍 《学习与探索》2007,3(3):198-200
诗的美感很大程度是通过意境体现出来的,而创造诗的意境必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中国诗歌自《诗经》起就形成了比兴的形象思维方法,以物造境,言志言情,并且因为"情"的因素,使诗的意境由现实中的物上升为艺术中的"境",诗之美焕然而出。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审美理想与他的诗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王维的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显示了融合汉魏偏重寓意抒情和齐梁善于极貌写物的长处。王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在于他具有进步的审美理想,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且处于思想自由、开放的盛唐时代。  相似文献   

16.
刘青海 《求是学刊》2012,(1):125-132
盛唐之前,主要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题材类型,只有到了王维,山水和田园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同样高度的艺术成就。重新探讨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王维对陶的关注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但对陶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复杂多面的,对陶的接受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在其田园山水之作中体现出来;第二,王维同时接受陶谢的影响,对陶谢不同的艺术各有汲取,并在某些具体的作品、境界中有所融合。总的来说,王维在艺术上,更接近于陶的自然,而对谢的华贵也有所汲取,但对谢是以扬弃为主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高考试卷中同样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进行了考察,在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时候,要注意捕捉信息、读懂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加上合理地想象联想,可以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意境与意象:文学形象二元理想形态的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子奇  常海波 《社科纵横》2007,22(11):114-116
作为文学形象的二元理想形态,意境与意象都能使人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意境侧重于理想型文学,以抒发个人情志为目的,强调形象思维。通过情景交融与时空转换、虚实相生,诱发一个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空间,使人的生命状态在现实的生存局限中高度自觉地解脱出来;意象侧重于象征型文学,以暗示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直接介入为特征。从而引发人们超越在场有限性的束缚,跳到意象背后的无限关联中去,在"去蔽"的同时使与之相联系的世界整体"敞亮"。  相似文献   

19.
汉诗英译中不同人称视角对意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平 《社科纵横》2002,17(1):75-77
汉语诗词是一种意合特点十分突出的特殊语篇 ,其中人称指称关系的省略 ,即零位指称的使用非常普遍。将汉语诗词译成英语 ,一种典型的形合语言 ,必须选取一定的人称视角。在翻译过程中 ,对于同一首诗 ,不同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选用的人称视角不同。而不同人称视角会对诗的意境产生不同的作用。本文凭借语篇分析方法以及叙事学基本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 ,不同人称视角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景联想 ,造成不同的抒情效果以及体现不同的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禅宗对王维的人生态度、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诗歌创作手法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幽静的境界、闲适自在的境界以及“无常”、“无我”的理念。由于诗人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使诗情画意与哲理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神韵天然”、空灵含蓄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