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移民和海南的早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大陆遥遥相望,面积约34000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台湾的祖国第二大岛。从远古时代起,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宝岛上已有古越人的一支,勤劳勇敢的黎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后,汉族移民始入岛内,并逐年增多,经久不断。他们带去了先进的封建经济与文化,对海南岛的开发与建设起了方向性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故尔从移  相似文献   

2.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与福建、广东隔海相望.闽粤人向台湾移民,由来已久.台湾岛上的汉族居民,主要来自闽粤地区.闽粤移民在台湾辛勤劳作,促进台湾地区的开发.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至明末,闽粤汉族移民与台湾原住民--高山族人民交往较少.高山族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处于原始石器时代,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相似文献   

3.
萧栋梁 《船山学刊》2001,(3):120-123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仅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设有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而且两岸民族同源,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来自祖国大陆,2%的高山族也主要来自大陆的古越人。中华儿女不仅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开发了台湾的经济,而且长期同遭屈辱,共同进行反侵略反分裂斗争,这是加强民族认同,加快祖国统一步伐的精神纽带和重要基础。一、台湾高山族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古越人首先,从考古发掘看,台湾高山族主要来自大陆的“古越人”。1970年台南发掘的“左镇人头骨化石”,台湾学者考证是北京人的一支,与山顶洞…  相似文献   

4.
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古以来,就与大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岸人民很早就开始了频繁的通商贸易往来。本文就清代台湾与闽南三角地区经济交流作些探讨。 1.台湾经济的繁荣得力于大陆移民的辛勤开发。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掀开了台湾地方史的新一页,谱写了福建与台湾关系的新篇章。此后历时二百多年  相似文献   

5.
郑成功驱荷复台,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扫荡了荷兰的殖民文化,而且将大量的汉人特别是闽南人迁移入台,促使台湾社会逐步演变成以福建汉族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有力地推动着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郑成功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则又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汉族移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优势地位,使汉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6.
金门诸岛位于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位置,由福建南部到澎湖、台湾以及海外各国,必然要经过金门诸岛。明清时期,大量福建居民及一部分广东移民正是经由金门前往澎湖、台湾从事垦殖,经营工商各业。与此同时,由于金门诸岛较靠近大陆,其移民与土地开发比台、澎地区要来得早。自明后期以来,迁居金门的福建移民及其后裔又陆续向澎湖、台湾本岛迁徙,金门成为福建移民台、澎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7.
宁夏人口迁移始于秦汉,兴盛于元明。这千百年间以迁入为主,其中内地汉族构成移民主体,西北各少数游牧民族次之。作为内地中原文明载体的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奠定了宁夏颇具黄河文化特色的历史基础,尽管这是在强有力军事干预下实现的。1949年后,宁夏的省际人口迁移从军事移民型转向和平移民型。截止1985年,先后有陕西、甘肃、山东、上海、北京等地的233万人口迁入。大量文化人口所携带的沿海发达地区文化,为宁夏原已停滞落后的本土文化注入活力。尤其作为主要迁入地的省府银川市,在经历1959年、1960年、  相似文献   

8.
两岸教育交流与互动是沟通大陆和台湾同胞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是推动、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对台湾学生在大陆就学、就业政策的开放,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人数迅速增加,这对两岸人民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两岸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强台湾青少年的祖国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加大同台湾教育界交流合作的力度,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让两岸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中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这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鉴于两岸分隔已半世纪之久,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文化习惯等皆已出现一定程度的隔阂,在此背景下出台了选派公费台湾学生赴大陆学习的政策。经过考试、受训,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最终选出92名学生,于1946年底分别派往大陆9所高等院校就读,期望他们学成返台参与建设。由于后来时局发生剧变,该政策未能延续,这批学生成为台湾光复后唯一一届赴大陆学习的公费学生。他们在大陆克服语言问题上的障碍,勤奋学习,有不少人参与了当时的学生运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不少公费生选择留在了大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台湾保生大帝崇拜的发端,分析信众的原乡认同因素,认为福建移民信仰和崇拜保生大帝,既是开发台湾的需要,也是热爱故土和祖先的表现,更可视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从大陆向台湾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将台湾收归版图后 ,推行海禁政策。因闽粤人多地少 ,闽粤居民多偷渡台湾。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 ,为获取生存空间 ,闽粤移民与原住民族发生冲突。闽粤移民逐渐占居主导地位的过程中 ,漳州人、泉州人、客家人之间因经济利益、文化信仰等问题产生矛盾与冲突 ,引发大规模的分类械斗。游民充斥 ,是台湾的变乱之源。清朝台湾开发过程中的族群冲突 ,与移垦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台湾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是前往此地贸易的商人,当时人称其为番割。他们学习原住民语言,携带盐布茶等货物与内山原住民进行贸易,并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部分番割在贸易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垦活动,有时也带原住民出山参与汉族间的械斗。作为跨越语言鸿沟,将汉族与原住民两个族群文化联结在一起的中间人,满足了内山原住民对汉族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受到原住民的欢迎和尊重。他们在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点上,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官府的汉番交往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3.
台湾移民来自祖国大陆者,起源甚早。明代中叶以降,台湾移民渐增。移民主要来自于闽省之泉漳两州及粤省之潮惠两州。据台湾高贤治所著的《台湾三百年史)}称:“荷兰窃据时期,中华民族移居台湾者共有十万人左右。”①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玄烨统一台湾。自此,台湾设一府三县,隶福建省,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如何对待台湾的原移民,如何处置业已出现的闽粤民人移居台湾之潮流,已成为清政府管辖台湾活动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清代台湾移民政策,大体以同治甲戌(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为界,前期采取严厉的限…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有大量的吐蕃移民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通过敦煌文书、壁画的记载,考察了当时敦煌地区吐蕃与汉族文化交流形式,揭示中晚唐五代时期汉藏文化之融通.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20多年后,《台湾民报》作为反抗日本文化“同化”而在当时台湾仅存的中文报刊。它宣扬中国文化,支持祖国大陆民族革命,声援大陆的抗日战争,1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湾学子赴祖国大陆高校求学人数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大陆取得的学历至今未能得到台湾当局的承认。承认大陆学历何时能实现?是台湾众多学子关切的焦点。从1997年大陆学历“采认”政策的出台、叫停及再次刹车,学历认证俨然成为台湾政局中的一枚筹码,其在以政治眼光考量的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用种种借口拖延承认大陆学历的进度,给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造成极大困扰,也给两岸交流的深人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7.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8.
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经验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小企业有“蚂蚁雄兵”之美誉,它的繁荣为台湾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台湾经济发展依赖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得益于台湾有一套能提供中小企业之需的完备的服务体系。中小在祖国大陆企业中也占绝对多数,对祖国大陆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借鉴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的力度,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台湾,自古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同福建关系尤为密切。一、历史关系闽台的历史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 福建人民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道乾又名林大乾,祖籍泉州晋江县,是较早开发台湾的福建人。他不满明王朝的腐败政治,聚众千人在南澳开展反抗明王朝的斗争。1563年,林氏与明朝都督俞大猷讨伐军力战不支,突围入海,走澎湖,入台湾北港,转鸡笼(基隆),着手开发经营台湾北部。但是,组织大陆汉族同胞大规模开发台湾,当自颜思齐、郑芝龙等人开始。  相似文献   

20.
萧成 《福建社科情报》2005,(5):43-46,22
“童养媳”风俗,在中国社会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在台湾民间,“童养媳”被称为“媳妇仔”。台湾学者杨翠于《日据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一书中曾指出:养“媳妇仔”的目的即将幼小的女孩“养来做媳”,使之作为预设的婚姻对象。那么,这种“媳妇仔”风俗在台湾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台湾居民大多为闽、粤两省移民。闽、粤两地的各种宗教、文化、制度与风俗,当然包括“养女习俗”。亦随移民传人了台湾。但明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盗与倭寇骚扰肆虐的情况时有发生,清政府又三次实行“海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