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遗民心态的绝妙展示——论归庄《万古愁》曲○张兵清代初年,《万古愁》曲曾风靡一时。上自庙堂,下至山林,竟被一曲呵帝王、笞卿相、痛古伤今的遗民悲歌搅得沸沸扬扬。这首长达三千余言的散曲作品,现在分别以《万古愁》和《击筑余音》两种形式一并收入《归庄集》卷二中...  相似文献   

2.
<正> 明末清初,钱谦益(1582——1664)在政坛上是相当活跃的人物。他历仕两朝,先为东林而后又谄事马士英、阮大铖,清兵南侵时又屈节迎降。在清廷任职期间,他因涉嫌参与反清活动而被拘捕,经人周旋被解脱后又支持和参与南明的反清斗争。钱谦益在政治上屡罢屡起,三翻四覆,其政治品格遭人訾议,为人所不耻。但是,我们也无可否认,钱谦益是由明入清的著名诗人、学者、古文家,在明便于文坛享有盛名,入清之后被称为“文苑之宗师”(龚鼎孳《祭虞山先生牧斋学士文》)。作为文坛大家,钱不仅诗、文创作成就突出,而且有颇为系统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他不仅将这些文学思想和诗文理论主张体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而且以这种明确的、系统的文学理论评价作家作品,考察前代文学发展的状况和成败得失。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风格、作家的修养、文学批评等诸方面,谦益都有大量的论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谦益的文学思想作一轮廓式的概略考察。  相似文献   

3.
高明祥 《求是学刊》2023,(3):152-161
钱谦益所作论诗诗《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在承传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变。钱氏继承了杜甫尊重前贤、别裁伪体的思想,以批评当时的诗坛流弊。钱诗延续了《戏为六绝句》“戏题”的自况心怀,但也增添了走出“嗤点前贤”的矛盾、消解讽刺的紧张等意味。钱诗与《戏为六绝句》都是以近代视野和当世视野为论述重点,但不同于杜甫对时人的包容态度,钱谦益以自己的诗学为标准,将时人划分了阵营。《戏为六绝句》论述的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诗歌,这种现象在钱谦益论诗诗中更是蔚为大观,他论述了文学家、批评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女性群体,且对后世论诗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诗文成就甚大。在理论方面,他对整个明代文学的总结和评价,全面、系统,多有卓见。虽不免苛刻,但当时及以后均无能比者。本文列述钱氏对明代文学的总结、评价,认为这对于清初以至整个清代文学(主要指诗文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是钱谦益在文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温庆新 《学术交流》2023,(5):168-179
基于史学本位视域,钱谦益以“说部”指称子部“小说类”,以“征信”为评判的首要依据,将“稗官说家”并举强调“说家”可资存“史”的价值。钱谦益有关“说家”的认识并非聚焦于子部小说的形态与本质,而是着眼于史学价值。这与其强调为“文”应关乎“世运”的认识相一致,亦是《绛云楼书目》对“小说类”进行作品归置的指导。陈景云对《绛云楼书目》的小说注解亦以“征信”价值为准绳,表明钱谦益的小说批评思想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可与发扬。而《绛云楼书目》从史学视角的考察思路与《四库全书总目》从政教视角考察的思路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并不尽相同,以至于彼时关于“小说(家)”的评骘意见多有扞格之处,却也推动着时人关于“小说家类”批评的多元探索。  相似文献   

6.
七律在初唐只用于应制酬答,杜甫以他集大成的才力学问对这一诗体开疆拓宇,辟芜建园,使之可以容纳广泛题材,尤长于抒发政治内容,形成七律定型后题材的一变;宋人以他们横放舛出的才能,议论风生的特点把七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赵翼所言:“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月饮食之不可离”①,是七律题材的再变;钱谦益用七言律诗纪传和纪史,可以说是七律诗体在题材上的第三变。如果说杜甫开阔了七律的视野,提高了七律的意境,宋人则是把七律世俗化、普及化了,这一趋势经过元、明两朝的实践,七律成为一种“烂熟可厌”②的诗体。钱谦益以他博古通今的学力,…  相似文献   

7.
正公元1644年,中国大地上迎来了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更迭,王铎时年53岁,任南京福王弘光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后又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荫中书舍人。次年,满清大军攻至南京城下,赵之龙、钱谦益率众开门投诚,王铎在列。仕清后,王铎官至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清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61岁的王铎终在长年的恣情酒色之后颓然病逝,谥文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清人钱谦益对<徐霞客游记>"真"、"大"、"奇"的评价为线索,从抒发生命的真实感受、摹景写意的大气传神、叙述语言的新奇活泼三个维度切入,在与司马迁等古代文学巨擘的比较中,凸现<徐霞客游记>所独具的超越前人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同等为代表的浙江史学派的形成,有其政治、社会等原因,但毫无例外,他们的学术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他们都拥有大量的藏书,例如黄宗羲有续抄堂,万斯同有寒松堂等.黄宗羲为学术研究还四出访书,曾得范氏同意破例登天一阁,“悉发其藏”得读未见书;又赴绍兴钮氏世学楼、祁氏澹生堂抄书,后又得读南京黄居中千顷堂、常熟钱谦益绛云楼等江南著名藏书楼所藏图书,为其学术研究搜辑资料,他的学术成就和藏书楼关系甚为密切.黄的弟子万斯同和后来全祖望等浙东史学派的学术成就几乎都与丰富的藏书有关.故而,浙东学术和浙东藏书事业的发达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彭德林 《社科纵横》2009,24(4):127-129
波普尔的理解观是建立在世界3的可理解性基础上的,它主要是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理解观。世界3既有白主性(独立性)的一面,又有和其它世界相互作用的一面.世界3的可理解性是自主性和相互作用性统一的逻辑根据。是世界3理论得以可能的前提,是波普尔理解观的基础;以世界3的可理解性为基础的理解,是理解者运用第三世界客体通过猜想与反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理解既有唯一确定性又有主体差异性。波普尔的世界3的可理解性的思想并不能为其理解观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基础,故其理解观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理解的本质,应该从社会劳动的整体性和具体历史性说明理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曹丽芳 《唐都学刊》2002,18(3):29-31
20世纪的百年间 ,学界对唐末诗人韦庄的研究 ,在作品整理、生平事迹及思想、诗、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韦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2.
张勇 《唐都学刊》2012,28(4):48-51
在散文《瓦尔登湖》里,梭罗以"回到生活本身"为目标展开了新生活实验。梭罗以大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作为新生活伦理生长的沃土,在心灵的重塑中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本相。与梭罗相比,老庄也保持了文化批判与自然主义的文化视角,但由于时代缘故,未能经历近代科学的洗礼,老庄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道路采取了直觉主义方法,回到生活本身的过程表现为艺术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文人特定心态的反映,亦是对屈原的忠直立身与庄子的以藏为用两种处世方式的矛盾体验。以屈继《诗》是钱澄之诂屈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以治经方法阐释屈骚,以及因《小雅.车辖》的作意联想到《离骚》求女的寓意。因钱澄之力戒强事穿凿的诂屈方法,其楚辞研究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屈骚的心灵感会上。  相似文献   

14.
张仁香 《学术交流》2012,(6):155-159
梁宗岱诗论著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是其诗学理论的核心文本。"诗与真"是该诗论的主题词。受德国作家歌德自传的暗示及艺术创作精神的启发,梁宗岱强调诗歌创作不仅要有"经验",而且有生命的坚挚,有对艺术理想不舍的追求。他在艺术上追求的"心灵之真"、"象征的境界"去西方象征主义的神秘化,融入一种忘我的超功利色彩,这背后隐藏的艺术精神正是庄学自然无为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1):10-13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潇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稀》《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经胡炳文为之作序刊行。今据《新刊性理大全书》等古籍,辑出沈贵珤撰、郑原善补《正蒙解》佚文12条。经初步研究,朱熹三传弟子沈贵珤之《正蒙解》虽多宗朱熹,但间有特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邵炳军 《唐都学刊》2002,18(4):31-35
晋武公三十八年 (前 6 78年 ) ,乘周大夫子国之乱而伐周大夫夷诡诸采邑夷邑 (东周王畿之邑 ,地不详 ) ,杀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以为晋邑。三十九年 (前 6 77年 ) ,灭姬姓荀国 (即今山西省新绛县之故郇城 ) ,将其地赐于大夫原氏黯为采邑 ;又灭己姓董国 (即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四十里之董泽 )以为邑 ;又灭姬姓贾国 (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南之贾乡 )以为邑 ,后赐其大夫狐射姑为采邑  相似文献   

17.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丁 《求是学刊》2007,34(4):128-134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娟 《唐都学刊》2006,22(3):89-93
《史记》记载了商、周、秦始祖和汉高祖的感生神话,其中商、周、秦的感生神话都以经典为依据,但都简略;而刘邦的感生神话则详细、系统,与他的史学思想相悖。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经历了历史神话化的过程,形成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了神话历史化,但又在其中设下了微言大义。后世不察,以此为书写历史著作的模范。  相似文献   

19.
李洲良 《求是学刊》2001,28(4):88-90
《左传》记言有诗心 ,文心之证即史蕴诗心 ,与后世小说家言虽不同而可相通 ;至《史记》 ,司马迁载笔取材 ,汰虚课实 ,并将人的本性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突破《左传》劝善惩恶的道德层面 ,把史书提高到历史现象规律性认识即历史哲学层面 ,因而中国史学实肇端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20.
过伟 《创新》2007,1(6):115-123
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及布洛陀、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是广西壮族五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