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产量获得了突破性的增长。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1.7亿公斤增加到1993年20.3亿公斤,年均增长3.74%;油料产量由1978年的0.26亿公斤增加到1993年的0.65亿公斤,年均增长6.30%。农民收入也由1978年的115.9元增加到1992年的618.72元,年均增长12.71%。但是,1989年以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减缓,1989年农民收入比1988年减  相似文献   

2.
水旱灾害、水利投资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水旱灾害、水利投资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显示:水旱灾害、水利投资、农业劳动力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与粮食非主产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水旱灾害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大于粮食非主产区,旱灾和水灾都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造成显著影响,而在粮食非主产区,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水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在粮食主产区,提高有效灌溉率、除涝率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产量,但在粮食非主产区,有效灌溉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除涝率与粮食产量负相关。劳动力在粮食主产区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为正,但在粮食非主产区,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为负。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在粮食主产区不显著,而在粮食非主产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为负。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增长的趋势,但1978—1984年这段时间比1984年至今增长率要高。本文就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期粮食产量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4.
南宁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生产函数,分析了1997-2003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作出关联因子排序: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施用量,表明粮食单产、耕地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大,从投入角度分析粮食总产与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关联度大;基于生产函数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进步、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劳动力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08%、27.62%、12.12%、10.78%、8.91%、0.49%,说明7年来粮食增长主要依靠化肥投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增加作用微小。  相似文献   

5.
温铁军在《山西发展导报》撰文指出,粮食问题切不可单纯看作粮食的问题,而应纳入整个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系统之中综合考虑。 文章首先对几个现象作了客观的分析。 其一,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改革政策全面落实以后,据统计,粮食产量对应的农业人口的人均占有量基本稳定。进一步对统计资料做分析则可看到,粮食产量的增加与农村人口增长几乎同比例;其二,自九十年代初粮食基本放开走向市场以来,不仅宏观决策的主要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农业自给与农业保护赵绪福,王现军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政府一直在强调农业的自给自足.农业自给政策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过去很长时间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复杂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却阻碍了农业的增长和...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破产,关内流民大批涌向东北。流民的到来,传播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剧增,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东北商品粮基地初步形成。这一切,与广大流民含辛茹苦、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不可分的,流民堪称发展东北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农业基础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9年为研究时间序列,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对粮食总产量、谷物总产量、稻谷总产量、小麦总产量和玉米总产量的双对数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业科技仍然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第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增加有显著性影响,但我国稻谷产量对农业机械化要求不显著;第三,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第四,我国加入WTO对粮食产量具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本世纪50年代以来,非洲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可耕地缩小、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燃料匮乏等经济生活问题,指出目前为克服上述经济生活问题而采取的缩短轮垦周期、扩大种植面积、砍伐森林、牧场牲畜过载等手段引起了生态系统的失衡和退化。非洲的现状提示人类为寻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必须很好地保护生态系统,其中控制人口的发展使之与生态系统保持和谐关系是保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 199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七。粮食产量达到43524万吨,棉花产量达到566.3万吨,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是在大灾情况下夺得的丰收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原煤达到10.9亿吨,石油达到1.39亿吨,钢突破7000万吨,水泥和化肥(折纯)分别达到2.48亿吨和1988万吨,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社会商  相似文献   

11.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这势必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观察乡村人口变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需求分别呈现波动性减小和基本稳定并伴随小幅波动的趋势。其中,口粮消费逐渐减小,消费动物性产品引致的饲料粮需求不断增加。第二,农民工的粮食需求既高于农村居民,也高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介于二者之间。第三,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其中,稻谷基本稳定,小麦小幅度减少,玉米大幅度增加。第四,粮食产量总体上波动性上升。稻谷和小麦产量缓慢波动性增长,玉米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素质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期内,农业劳动力规模先增后减,男性农业劳动力始终多于女性;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内的农业劳动力分布较为集中;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化、女性化特征,且20-49岁女性农业劳动力占比超过男性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缓慢,与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断拉大,新型职业农民规模不断增加。为此,从留住适量适龄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和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低和粮食生产能力差异明显等困境。我国粮食主产区要突破困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耕地保护机制、农业自然灾害防范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农民增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劳工立法中的童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各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使用童工的现象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社会各界为改善劳工处境而进行了劳动立法的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劳工法案。通过这些“劳工立法”中对童工进行保护的条款,童工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至抗战前,湖北人口、耕地面积较前有所增长;农业种植面积、总产量和亩产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了;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湖北以较少的耕地,中等的人力及投入,获得了较好的农业产出水平。从当时来看,湖北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7.
再论近代中国农村的人口压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近代中国农村存在着一定的人口压力。然就总体而言 ,当时的粮食生产仍能基本满足全国人口生存的需要。过分夸大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压力的严重程度 ,认为当时的粮食生产已远远不能养活全国人口 ,农村理论过剩劳动力的比重已达 6 0 %以上 ,是没有说服力的。忽视或过分夸大近代中国农村的人口压力问题 ,都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时农业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迁规律,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山西10个村的样本为例考察了近10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轨迹。研究发现,农村人口10年来平均年龄增长了4.3岁,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5.6岁从性别和在家居住时间看,46岁及以上女性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从工作时间和就业方向选择看,尽管农村劳动力仍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但外出就业和受雇用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看,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质量较差。研究认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女性化”和“老年化”特征突显,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老年化”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2年年鉴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粮食主销区、主产区和平衡区省级层面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农村劳动力依然过剩,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与粮食产出呈负相关,说明这两个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促进其粮食生产发展有利;粮食主销区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量与粮食产出呈正相关,说明粮食主销区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不利于其粮食生产的发展;就全国整体而言,农村劳动力依然过剩,说明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