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仙道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程式化情节就是海上漂流遇仙,它将航海历险传奇与海外仙境想象密切结合,形成了海上乌托邦小说。这些故事的最早渊源可追溯到《博物志》中的乘槎泛海传说,在唐朝以后形成了预言警告型、保佑相助型、地理博物型与人仙恋爱型等诸多类型,并承负起了宣传宗教思想、强化道德观念、介绍海外知识、表达人生理想等种种功能。这类小说想象丰富奇特,语言华美奇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金枝》中关于"神王"和"替代者"死亡的理论为依据,解读"汤祷于桑林"和炎帝女儿死亡等神话,可以发现,这类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古代帝王和巫师通过死亡-复活并演变为"神"的特定仪式。《列仙传》中,这种死亡-复活仪式也构成了黄帝、彭祖以及各类早期方仙道士成仙故事的原型;早期仙传中的成仙故事其实是古代"神王""巫君"以及"替代者"通过死亡演变为"神"的原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演变。这个"特定时期",即巫术逐渐走向衰落、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新时代,亦构成了神仙传记中各类"神仙"从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原型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中的遇仙故事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其一,遇仙而两情相悦,人仙相恋.这类作品中作者对仙界的描写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化,人仙相恋的故事所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对忠贞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者以状写仙家之景作为逞才炫艺的荃蹄.其二,遇仙而看破红尘,弃世修道.这类作品多为具有讽喻意味的寓意之作,侧重于通过否定现实世界表现神仙道教绝欲出世的思想,仙人的形象多流于类型化和概念化,作品不以展示艺术才情为目的,而以现实批判和宣教布道为旨归.唐前小说中人仙相恋的遇仙故事,在形态和内容方面对唐传奇中遇仙故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7,(5):36-40
尸解是道教假死托形的一种成仙方术,其早期内涵较宽泛,包括灵魂飞升、肉体成仙、死后复生等不同形式,至南北朝时其理论内涵逐渐定型,专指假死托形、解化成仙之术。唐前仙传小说对尸解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列仙传》视尸解为神仙的神异法术,其尸解形式多样,故事情节简单,是对汉代尸解概念的演绎;《神仙传》中尸解理论内涵逐渐明确,死后托形解化成为魏晋时期尸解的主要内容,其掩饰死亡的目的也得到明确;《洞仙传》全面反映了六朝上清派尸解理论,如剑解、杖解等尸解形式的发展,尸解复生理论的完善,对儒家思想的援引,尸解仙等级的划分等。此外,《洞仙传》尸解故事还体现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统治之间的冲突及保持政治平衡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神仙传记是对神仙信仰的表述,它萌发于先秦,先是夹杂在历史、地理、哲学等著作中,后来逐渐单独成篇,收入志怪集。汉魏时期神仙传记已经结集成《列仙传》《神仙传》等专书,形成“凡人—学仙—成仙”的三段论式的叙事模式。今天神仙传记被当作志怪小说的一个品种,但历史上它是神仙实有的文献证据。神仙传记是中国文学的独特类型,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特有的仙话,蕴含着一种宝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凡人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追求肉体成仙长生不老,这其实是对上天命运的反抗;另一方面是修道者以及仙人显示出做人应有的高贵与尊严,与权贵斗争,争得做人的权利,这是对社会压迫者的反抗。第一种反抗,从早期的仙话到晚期的仙话一直持续着;第二种反抗,则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没有能够很好地持续下来。仙话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古代中国人极为希缺极为珍贵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古代小说史的著作,书中论述的小说颇具代表性。"积累型"是古代小说繁衍发展的方式之一,这类小说在形成历程中有厚实的母本文献基础,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角色、艺术构思等世代积累,后世文人的改、增、删等润饰加工提高了其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8.
《萤窗异草》中的人仙恋及其文化心理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人仙恋作为白日梦的角度入手 ,分析这类恋情乃现实生活中 ,人类因精神、物质上的种种欠缺所作的幻想 ;在托幻中寻求补偿和满足 ,以平衡失重的心理。战乱相寻、尘世纷扰 ,因而有仙乡的追求。人类对年老、死亡的焦虑及畏惧 ,亦凝结为对不死的企盼。在仙恋、仙婚中 ,更有一类包含启悟元素之作。在这类篇章中 ,主人公因仙侣的引导 ,去除品格上某些劣根或习性 ,得仙人“度脱”成仙。除了精神上的启悟外 ,人仙恋亦能满足主人公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  相似文献   

9.
<封禅方说>为汉武帝时方士所言神仙故事的汇编,是一部仙话式的早期志怪作品.这类志怪专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已经挣脱神话子史的藩篱,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王重阳性命双修的思想是在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基本内涵包括性功和命功两个方面,具有先性后命的思想特点。在王重阳看来,实现性命双修的根本路径在于真功和真行双修双全,主张在真行的实践中要积善功、累德行以实现功德成仙的伦理追求。而这种功德成仙的追求只是王重阳性命双修的一个阶段。在功德成仙的基础上,王重阳更着重于修心炼性的内在功夫,倡导全真而仙的内在超越。全真而仙是王重阳性命双修的终极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与传统道教先命后性的观念不同,王重阳的性命双修思想注重在心底上下功夫,具有心性超越的特点。这种心性的超越打破了传统道教注重肉体成仙的藩篱,修仙主体由肉体转向了心性,确立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性命追求。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9,(6):17-19
长生成仙思想在汉画中的艺术构思是汉代人对人生生命主题的探索和思考。汉代人追求健康长生,而长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仙、人死灵魂不灭,于是在墓葬建造中,汉代人利用线条艺术构思出了冥界长生不死的仙界。汉画像艺术构思中的仙界是长生成仙的天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仙界求食长生仙药的场景;二是祭祀、崇拜西王母等神仙,祈福辟邪,保佑长生成仙;三是借助龙、马、鹿、龟等仙禽神兽的特殊神性和云气车等神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升(成)仙长生。汉画像艺术构思的荒诞的神仙世界,都体现出汉代现实社会中盛行的长生成仙思想,表现出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极度向往,幻想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长生成仙的欲望在冥界中得到充分的满足,但这仍然是丰富多彩现实世界追求长生成仙的人文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从道教产生始,道教信仰的"仙真"形态经历了从侧重精神成仙到侧重肉体成仙,再到侧重精神成仙的三次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巧妙地合乎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列仙传》采取诗文结合的形式,全面、生动地记述了70多位神仙活动的时代、地点以及相关事迹和成仙过程,在宣扬黄老之道的同时也具有比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列仙传》将历史人物神仙化,又将神仙历史化,重善、求美而轻真,体现了先秦两汉小说的风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家之一的小说家的学术思想。其形制与价值观念都影响着后世的神话与小说文学。从其表现的小说特点来看,标志着文学全面自觉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董永行孝遇仙的故事源自汉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董永遇仙情节是对神话,仙道,鬼怪故事吸收的表现;最初贵为神仙的牵牛星被称为牛郎则是神话平民生活化的体现。董永故事流传到今天,是董永孝子故事和牛郎织女故事的文化整合,这种整合使董永故事和牛郎织女神话更贴近人们的道德审美和艺术审美。但二者也保留了自己独立的发展路线。因此,董郎的身上可以看到神仙牛郎影子,牛郎这个称呼也有凡间董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黄景春先生<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一书篇制鸿大,分为绪论和上下两编.绪论以简要精炼的语言勾勒了道教的兴起发展,以及古代小说的文体演变,为后文叙述廓清了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国我古代文论中,小说理论是较为贫乏的。这固然是由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成熟较晚而又不象诗文那样作为文学的正宗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国古代小说批评自李贽滥觞以来,主要采取评点的形式,批评家们的意见散在小说作品的序跋和批文中,也往往显得不够完整和系统。然而,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没有发掘的价值,不值得我们重视。事实上,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也曾出现过金圣叹这样杰出的小说理论家,只  相似文献   

17.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18.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并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9.
瑶族道教承自汉族道教,两者均以成仙信仰为其教义的核心。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两者的成仙信仰分别以重来世和重现世为主要内容。在成仙方法上,汉族道教重内外斋的结合,而瑶族道教只注重外斋。在神仙居地和仙阶攀升条件等方面,两者也存在一些同、异之处。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基本目的是长生不死,即身成仙,深信通过个人修炼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因此从开创时起,便十分重视现世的个人修炼。同时,道教又继承了道家仰观俯察、顺应自然的优良传统,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国古代科技紧密联系,并在各有关领域,执着地追求长生成仙愿望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