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华魂》2006,(7)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各地代表受全国50多名党员的重托,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等13人。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  相似文献   

2.
咏洁 《老友》2008,(7):18-19
众所周知,浙江省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曾在这里召开过一次特殊的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继续。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是:上海地区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地区代表张  相似文献   

3.
1921年7月30日,中共一大的第六次会议开始不久。就有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了会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中止会议,马上转移。闯进李公馆的密探究竟是谁?谁确认了密探的身份多位一大代表对密探闯入会场有过回忆,包惠僧的回忆最具体,“穿着灰色竹布长褂”。陌生人的态度很好,“对不起”是几乎所有回忆者都听到的,显然,陌生人不希望打草惊蛇。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未出席中共“一大”原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共计15人。为党的成立及党的其他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陈独秀却没有参加这次大会。结合已有史料,对陈独秀未参加中共"一大"原因分析如下:一、直接原因:公务繁忙;二、心理原因:对共产国际包办"一大"有意见;三、根本原因:对中共"一大"会议不重视;四、社会因素原因:回上海参加"一大"有一定危险性;五、权力因素原因:他不愿意放弃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  相似文献   

5.
<正>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出席党的一大的共有15人,其中的13人是全国58位党员的代表,另两人是共产国际的代表。鲜为人知的是有6个人,虽然没参加党的一大,却与党的一大有关。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因何没参加党的一大  相似文献   

6.
革命先烈王尽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他正在山东省第一师范上学。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的学生拍案而起,立刻响应,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王尽美同志以极大地热情投身到这一伟大的革命洪流中,被推为一师北园分校的代表,后被选为山东大专、中学的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崭露了他的组织和宣传才能。他组织并率领同学冲破军  相似文献   

7.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讴歌毛泽东功绩的歌曲《东方红》中的歌词。自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中国人民就把他的名字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连结在一起。尽管毛泽东所担任的职务很多,但对他的称呼最流行的主要有3种,即"毛党代表"、"毛委员"、"毛主席"。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当时正在广东省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没有出席党的“一大”,但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成员时,推他担任中央局书记。在中共党史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陈独秀既不足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正我认识一个县级人大代表,是个农民,第一年参加"两会"可能有新鲜感,第二年他就不想参加了——虽然"两会"可以住宾馆、吃自助餐,他说,适逢春暖时节,事情多。但他私下和我说的理由是:"开会光坐着不动,比上山刨地还累!"这个农民坦诚,当初选他当代表,是因为种植大户,有影响力。但是,作为人大代表,他在履职过程显然有所欠缺:没有调查研究,自然就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年仅二十岁的邓恩铭,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 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水堡寨一个水族劳动人民家庭。少年离乡赴山东求学,中学时代即投身革命运动,后来与王尽美等发起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是“一大”代表中仅有的一位少数民族同志,堪称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早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1.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浙江义乌县人。为徐敬业檄讨武则天失败后,他的下落,传说不一。或云被害;或云自尽;或云出家为僧不知所终。第以出家为僧一说较为普遍。从《潜阳唐夏骆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的记载来看,骆宾王是出家为僧后终老於潜的。  相似文献   

13.
吴光祥 《金陵瞭望》2007,(20):44-4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有15位参加者.其中.国内出席者13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即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其中14人的基本情况、人生故事都清清楚楚,惟独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几乎无人知晓他的模样和生平简介。这块空白的历史。经中、俄、蒙三国学者的不懈努力,这个谜团终于在今年的9月被解开。  相似文献   

14.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市胜利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不息。七十年来,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步骤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  相似文献   

15.
1921年,一次只有十几个人参加的极端秘密而又极其伟大的会议在上海召开,那便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然而,与这次重要会议相关的一些问题,却一度成为历史之谜——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人数究竟有多少?究竟是哪个月、哪一天开幕,又是哪一天闭幕的?会址究竟在哪里?其真象曾长期淹没在逝去的时光里,并被中外史学界认定为中共“一大”疑而难决的三大“悬案。”  相似文献   

16.
1992年9月,日本国北海道酪农学园大学平栋孝志教授代表学校专程来中国参加内蒙古农牧学院建校40周年校庆活动。在参观过程中,他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他和陪同的学院领导说: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农牧学院建校四十周年1992年9月,日本国北海道酪农学园大学平栋孝志教授代表学校专程来中国参加内蒙古农牧学院建校40周年校庆活动。在参观过程中,他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他和陪同的学院领导说:  相似文献   

18.
屈大均原名邵龙,复屈姓后则叫屈邵龙(或作屈绍隆)。他顺治七年庚寅(1650)弃诸生出家,十二年之后还俗归儒。多种文献资料均说他是还俗归儒后才更名大均的,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其实他还俗前四年已得名大均,此名是他从曹洞宗华首台系转投曹洞宗天界系后所新取的法名。屈氏在为僧期间自称“屈大均”,友人亦有从之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佛门本有以俗姓加法名称呼僧人之先例,而此种称法在清初也很常见;另外屈氏本人亦喜欢屈姓,排斥释姓。屈氏还俗后叫大均,是以僧名为俗名。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中日两国没有官方的正式外交关系,政府之间没有使节往来,两国的联系除了宋商以外是佛教僧侣。日僧来宋,一般是经过日本朝廷敕许的,因而在宋皇帝眼中,他们是半官半民身份的信使。所以,当地方官奏报有日僧来,皇帝即下旨召唤入京,亲自召见,想通过入宋僧了解日本国的情况,沟通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僧肇梵华会通的之特色,集中体现在他的大乘"圣人观"上。僧肇将对中国传统圣人境界的追求,承接在了悲智双修的大乘佛教立场上,将佛教般若学问与生命境界打通。无论是僧肇著书中的语言、论证方式、文本结构还是其终极目标,处处都体现出这种杂糅。立足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是解读僧肇"物不迁"、"不真空"、"般若之圣智"、"涅槃之圣境"之佛学理论的钥匙。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体现的是佛教的立场而非老庄玄学或儒学。"圣人"、"至人"是老庄、儒家、玄学谈论的话题,僧肇承接那个时代的主题,继续谈下去。而僧肇的"圣人"更准确地说是大乘"菩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