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历史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黑格尔站在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恶”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动力的思想,实现了对其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超越。他的理论基点是人的无法摆脱的“自然属性”,从而肯定了恶的起源及存在的合理性。黑格尔“恶动力说”在批判继承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的高度肯定了“恶”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科学地阐述了“恶”在历史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受到马克思、恩格斯赞扬,其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自然化"与审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自然化"本来是人类实践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以前的实践美学只注意了"自然的人化"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化".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之中人真正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人的自然化"就是"人的人化",亦即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可以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关注"人的自然化"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实践美学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统一起来,可以和谐、自由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社会,使人类走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并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陆九渊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实施以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卓泽渊 《东南学术》2004,(5):129-130
一、按照主流法理学的观点,法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法的基本内涵是人的行为规则.不论怎么给法下定义,最后都要归结到行为规则上去.什么是行为,行为是人在一定意志支配之下的人体之动与不动之状态.行为总离不开思想.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有思想,自然有思想吗?法既然是行为规则,被调整的双方,都应当有意志介入的.这种规则应当是人和自然共同遵循的.那么人在制定法律规则的时候,自然介入了吗?人类单方制定一个规则来调整自然和人的关系.自然没有意志,没有表达意思,自然是无法被调整的.  相似文献   

5.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的教育基本理论.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重践道等,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深刻的启示。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人生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人生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7.
目前日益增多的汽车轧死猫狗等动物的事件及其纠纷,拷问的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它也拷问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反映了当代社会动物保护法规的缺失、人与动物和谐观的淡薄。要有效防范、减少和正确处理此类事件及其纠纷,必须从源头上抓住纠纷的起因和主要矛盾,制定和实施有关防范和处理此类事件的专门法规和道德规范。只有全社会都树立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爱护动物的生态文明观,当事人和纠纷处理机关才能理性地对待和及时、公平地处理汽车轧死动物事件中的某些过激行为和责任分担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常用的成语叫"人定胜天",可是这个词儿的准确意思是什么呢?在<汉语大词典>中,人定胜天,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而<新华词典>中,人定胜天是指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人定,人谋,人的智慧和力量.<四用成语词典>的解释为:人定胜天,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然.人定,人的意志.<现代成语巨典>关于人定胜天的概念,又是指人依靠自己的聪明和力量必定战胜大自然.<现代汉语词典>中,人定胜天这个词是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地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写入大会报告,深入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继承,是对西方"控制自然"观的超越,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10.
卢梭有关幸福观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与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我们的家园遭受到人为严重破坏以至于各国有识之士日益呼吁拯救地球的今天,重新考察卢梭有关幸福观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如何提高幸福指数,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1.
人的"存在"过程一定是一个行为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必然条件.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和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其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意愿和自由.自由的理念将自然的人引向了自身作为智性的存在,从而呈现出人作为"存在"的真正意义.自由或自由意志所提供的是关于纯粹原则的本体理念,自由的原则或道德律不仅是纯粹的,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体现在人的行为中,从而使得理性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存在"的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纯粹理性王国的真实引领到自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早期道家的自然概念蕴含双重内涵:一是根源性自然,来源于"自"这个词的"根源、原初、本始"义;一是自觉性自然,建立在"自"作为反身代词"自己"义的基础上.前者强调了一切事物根源于道的原初本性,是为"物之自然";后者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精神,是为"人之自然".早期道家十分重视人的自觉精神,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觉遵守根源于道的一切事物之本性,从而实现了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人、社会的存在方式。具有实践能力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在实践中发生着双重的本系,一是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二是自然关系,人作为自然因素同其他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践的结果,一方面再生产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是再生产自然关系。实践中自然的变化,可能有利于人,也可能不利于人,前者就是自然的人化,后者就是自然的反人化。人类实践的目的,是要使自然不断地人化,并努力控制、克服自然的反人化。当前我们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要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也要注意调整…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是经久不衰的文学话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认识、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开始成为精神的对象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关注自然,从自然中领悟人生,领悟社会,感悟生命,借助于自然去争取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艾伦·卡尔松认为,西方自然审美欣赏有两种传统模式——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前者将对象从自然环境中孤立出来欣赏,后者从特定距离和角度静态地欣赏自然,都不足取。他立足于自然是自然的和自然是环境的原则,提倡动态、全方位和投入式地欣赏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模式为卡尔松认识论自然美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但是,这种三模式并非如卡尔松所理解的那样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共存、相互合作的。  相似文献   

16.
人的超越性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发展。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去探索真(为何如此)、去寻求善(应当怎样)、去实现美(是与应当的统一),把世界改造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同天人”,“合内外”,“穷理尽性”,“万物皆备予我”,这实在是人对世界这个自然的超越。人生也是自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侧为生,散则为死”,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认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境界是“与万物为一体” ,如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 ,见动物觳觫哀鸣必有不忍之心 ,见草木摧折必有怜悯之心 ,见瓦石毁坏必有顾惜之心。他同时认为 ,人对待万物又自然有轻重厚薄的价值秩序 ,这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这二者统合成一种心理上的自觉意识和判断、选择上的直觉。在它的指导下 ,人既可以普遍地关爱万物 ,又可以合理地取用万物。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生境界进到生态意识 ,这就是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在环境伦理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与文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表现为人同自然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的本质的统一 ,文化是其实现的方式。一方面 ,人要按人的方式实践地和观念地改造外部自然 ,变其为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人要改造自身的自然 ,将自己塑造为社会的文化存在物和文化主体。从基础的意义上说 ,文化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断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的统一的过程。自觉地保护适合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及其再生能力 ,就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价值迷失: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走火入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发展观就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最大危机就是价值观的危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它所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地掠夺和挥霍,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并把这叫做"进步"和"文明"。其后果不仅会加剧人同外部自然的冲突,而且也会造成和加剧人同自身的自然的冲突,使人类在地球上无法持续地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文化关涉两个话题,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生活.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人是文化的生物.我们的生活处处可见文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