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而文化在本原的意义上就是人化。所以说,价值或文化价值是指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即按照“人”的标准和理想改变人自身及其世界,其目的在于人在“文化”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澄明人的生存状态和境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具有超越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大学即文化。大学文化要坚持先进性要求,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中华文化,体现个性文化,体现世界眼光。大学文化是“化人”,要发掘大学文化的蕴涵,发挥大学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上或思维上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又总是要通过特定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文明”则是体现这种联系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总体的和基本的价值尺度。“文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文明”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价值结晶。“文化比较研究”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形态的动态把握 ;而“文明比较研究”则是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所达到的总体的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的比较认识。虽然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但本质均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论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人的本性。它是一种“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6.
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非功利性存在特性决定了人的文化特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价值是指文化作为客体 ,它对于人的文化本性和需求的意义。文化价值旨归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两个维度。发展先进文化 ,必须努力建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功利与公正相统一、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的自律要求就是全面占有人的本质 ,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这种本质要求体现在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中就是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以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涵为准则 ,建构以人为本的当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人类的一种伦理、文化传递,是对人们进行道德、品性、人文精神方面的培育。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觉地将个体类化的行为、方法和过程。人的类的意义世界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前提。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它以人性善为逻辑始点,以对个体的教化和培育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类整体“人化”过程中积淀的社会性伦理为内容,造就和提升个体道德性。道德教育又是人类以文化为指导的对本体人进行“文”而化之的行为和过程,它因民族人化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科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化”的过程;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自身,其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化人”的过程。科技在“人化”与“化人”的互动中呈现出协调性、系统性、反射性、全球性等特征。由于人类在使用科技的过程中受制于不同科技价值观的影响,科技在“化人”的过程中出现偏颇。因此,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保持“人化”与“化人”的一致性,必须强调人文在“化人”过程中的导向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进步来助推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本原的“道”出发,把“意”放在整个“道”的系统中来观照,认为语言所表述的只不过是破坏了人之本性后一些经验性的东西而已。他认为人的本质即不为外物所累的“天人合一”,追寻的是一种真率自然的理想人格。这种持守人的本性的独特生命价值意识极为强烈地渗透在他的“言不尽意”观点的阐述中。  相似文献   

11.
对奥运会志愿者定位与培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奥运会志愿者的定位与培训,是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使志愿者最大限度地与奥运会的需求相匹配,进而促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志愿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训活动有可能在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培训内容也可能与奥运会志愿者的需求不相符合.组委会应当采用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方便志愿者参与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对志愿者进行基础文化知识与工作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基本礼仪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进程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使得全球上的人类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全球问题同时也日见突出。要求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乃至自身的许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建立适应于全球化进程的全球道德,加强自身的人性培育。首先要突出理论形态上的人学研究,其次要树立“能够做”并“应该做”的全球化意识,还应该认识到当代国际关系对人性培育所具有的制约作用。维护共同环境,反对独霸天下,是全球化进程中加强人性培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3.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习惯于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意义固定的事物,忽视其本身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从而引发对于生产性保护中文化本真性等问题的争议。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其意义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木版年画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和“意义混乱”现象进行考察,来探讨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重构”问题,认为只有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重构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文化精英所共享的、整体性的新意义,才能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产生“合力”,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公寓是开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育人的实质就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为目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帮助学生从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中获得成长的同时建设公寓文化,最终让文化反哺学生。文章结合高校文化育人的核心和内涵,探索了公寓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的新途径,为充分发挥公寓文化育人的功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孟子民本思想中有许多"民主性精华".这些"民主性精华"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密切的联系.我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借鉴和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一个民族如何在坚持自己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同时,又使自己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可,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当代问题.美国总统布什的清华大学演讲事件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实践,也是全球文化认同的场域.①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已有“数学文化”的涵义可概括为基于学科主义立场的“事实覆盖”型数学文化观,不适应“素养培育为本”的数学学科教育实践要求,因此需要重新解读“数学文化”的涵义。杜威提出的文化定义代表了一种基于教育学立场的“理解取向”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具有三方面的特点:(1)文化是“三元合一”的;(2)文化是理解取向的;(3)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以“理解取向”文化观为指导,可以把“数学文化”解读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精神等数学观念意义,并内化为数学素养,这种数学理解的过程和结果统称为数学文化。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文化”具有三种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从经验感受到数学认识模式的“数学明理化理解”;第二层次,是从数学认识到数学理性模式的“数学理性化理解”;第三层次,是从数学理性到数学悟性模式的“数学道理化理解”。教师应树立数学课堂才是“数学文化”主阵地的意识,积极探索“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发挥数学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追溯中国儒道墨文化源流,梳理中国文化史,可以大致见出中国文化是从人性、人心出发,讲求自性修养的"将心比心"的道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于仁道。仁道由儒家哲学中仁的内涵,如克己、利他、取义诸精神,道家哲学"人之道"中仁的内涵,如谦退、无私、公平诸精神,墨子思想中仁的内涵,如"兼相爱,交相利"精神共同建构而成。中国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中合理的因素,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于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观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幽风·七月》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信息点密集,早为前人所论及。诗中名物众多,文中选取其中四组计八种名物,进行训释和考定,即“授衣与授衣制”,“殆及公子同归与■嫁制”,“■与后世祈年。藉礼、劝农的关系”,“释黍稷”等四个部分,以显示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证明《七月》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