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朝重法,以法为至尊,但并不排儒,“焚书坑儒”不等于禁儒,儒学在秦朝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把“焚书坑儒”等同于禁儒是一种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秦朝军事占领古代内蒙古部分地区以后 ,筑长城 ,置郡县 ,修筑道路 ,发展农业 ,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 ,加强古代内蒙古同中原的联系。中原政权如秦朝统治内蒙古的历史同样是古代内蒙古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所在 ,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使古代内蒙古成为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孝治天下"是华夏古代国家源远流长的政治传统,这一政治传统并没有在秦朝中断。秦朝借重宗法治国的主要措施有设置倚重"儒者""儒学"的国学体制、推行弘扬宗法伦理的礼制教化、颁行维护父家长特权的国家法典等。比较王制"孝治"与帝制"孝治"的异同,可以发现帝制"孝治"是从王制"孝治"蜕变而来的。与时俱进地改革"孝治"并使之法制化是秦国及秦朝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改朝换代对作家心灵产生的震撼最为强烈,一次是秦朝的灭亡,一次是明清易代。如果说明清易代给文人造成的是天崩地坼之感,那么,秦朝的迅速灭亡,在汉代文人看来无异于天翻地覆。纵观西汉二百年间的文坛,几乎每个时期都能听到这一变故撞击文人心灵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回响,其中有政论家的纵横评议,也有历史学家的客观描述。《史记》通过人物传记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在展示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的同时,通古今之变,为汉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对今天仍然富有启示作用。一秦朝迅速覆灭所产生的历史反响不但有贾谊…  相似文献   

5.
李峰 《天府新论》2011,(3):128-132
由于北方的胡人对秦朝存在着现实的威胁,而南方的百越对秦朝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因此秦朝有必要发兵攻打他们,同时把王化推向四极也是帝王们的盛举,而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使其具备开拓边疆的能力,因此秦朝向南方和北方的民族发起进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除了短暂的秦朝以外,西汉王朝实际上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它的兴衰成败进行科学的探讨,特别是分析其经济、政治和思想变迁之间的关系,寻求其规律性,对我们认识其后近二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思想史,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灵渠现状与历史真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渠,开凿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1985年8月中旬由水文、水工、地质、测量、文物、历史、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前往兴安灵渠和相思埭运河两处,进行实地测量与考察。这是我区自然科学者与社会科学者协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次有意义活动。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应该说是一个现代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历史上就无社会管理的事实.其实,正如漫长的中国历史一样,中国对于社会管理探索的历史也是十分漫长.依据管理体制和性质的不同,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秦朝至清的社会管理;民国时期的社会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管理.然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管理之间存在本质上差异,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总体上是一致的:在管理主体上,以国家集中管理为主导;在管理方式上,以加强人心管理为重点;在管理内容上,以协调社会利益为核心.并且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社会管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即“去乱求治”.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素有的“德治”传统,以汉朝“无为而治”(德治)的经验和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列举了我国传统中没落的腐朽道德成分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论证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探索了新时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方法措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官,以抓“官德”建设带动“民德”,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中,发见了秦代小型木槨墓葬,出土竹简千余枚。其中有昭王元年至始皇帝卅年(公元前306——217年)的《竹书纪年》式的碟记,按年记载着这一期间统一全国中的一些战役和一位名喜的家属事迹,所记秦楚间大事和秦朝对外历次战役不是全部,这说明这份记录只是喜和他先人有关的战役和历史,是司马迁《史记》所称的《牒记》。它对秦朝历史和历法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今就所涉史事略加考释如次。  相似文献   

11.
李斯是秦朝唯一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家,他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型期,扮演多种文化角色,主要有不做厕鼠做仓鼠;宦海沉溺者自悔的角色;同门相煎的角色;文化专制的推波助澜者。  相似文献   

12.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是秦汉之际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对此历史过程作一认真的考察与反思,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的启发意义。(一)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初并天下,臣相绾等提出封诸侯、建藩卫的建议。朝中大臣都赞同这个建议,惟独李斯提出异议,认为秦朝不应该再沿袭周朝的封建制,而应当设立新的郡县制度。秦始皇赞赏李斯的看法。于是,秦朝确立了郡县制的政治制度。秦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大摆酒宴,席间,有个名叫周青臣…  相似文献   

13.
韩非管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是我国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所处的时代和本人具有的才赋,使他有条件通过对秦朝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治乱兴衰的观察和分析,确立起牢固的法治观念。他根据战国后期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法治思想与管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比较集中地分析总结了封建国家及其最高统治者,如何通过以术驾权、统揽全局,实行集权管理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大统一时代的国家管理,奠定了较为充实的思想基础。因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能把历史上的宋江和《水浒》上的宋江混同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同《水浒》里的宋江,究竟是同一个人物,还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人物?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 “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  相似文献   

15.
秦朝的宦官赵高,以弄权乱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历来评述赵高弄权乱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少有人涉及到心理分析。本文就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赵高弄权乱政作一心理上的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章曰春 《船山学刊》2006,(4):168-170
人们一般以子婴被杀或投降刘邦为秦朝灭亡的标志,其实不然,作为一个王朝,在此之前,“子婴被立,称为秦王”历史瞬间的完成即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秦后法家是指自秦朝灭亡以后一直到清朝末被史家列入法家的那些人物和著作。它包括刑名法家、治狱法家、校订法家和注释法家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大致反映了法家在秦朝之后发展的几个阶段 ,即汉初的刑名法家、汉中期以后主要发达于宋明的治狱法家、唐代及其以后的考订法家、清代的注释法家。从这四个阶段的前后相继中 ,可以看出法家从站在法律之外的治国之道到着眼于法律之内的条文注释的演变 ,从自成一家的法治学说到可以归属于任何一家的律学 ,从而结束法治学说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黄栋法 《船山学刊》2009,(2):197-199
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是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政治控制,是受秦始皇及其他政治家个人原因的制约。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9.
汪高鑫 《学术界》2001,(5):230-236
作为汉初积极入世的思想家和史学家,贾谊非常重视对历史治乱兴衰的考察.他通过对秦朝历史的考察,认为秦兴于法治耕战,亡于仁心不施,而得出"攻守之势异"的结论;他认为"民无不为本",统治者要仁爱民众,力行仁政;他基于对社会秩序与国家兴亡之关系的考察,而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历史秩序论.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的流传与编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子》的流传与编定,秦王朝是起了作用的。秦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又推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就给人们一种印象;秦朝在学术文化上没有任何建树。我认为,秦朝的学术文化政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前为一个时期;此后至秦亡为另一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除招徕大批方术之士外,秦朝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博士制度,设博士七十人(一说为七十余人),这个数目,至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