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陶渊明研究的新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的发展,陶渊明研究也出现了建国后的最好局面。归纳起来,近年来陶渊明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摆脱了“左”的思想的束缚,重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陶渊明的思想、创作、风格及其地位和影响;那种强加在陶渊明身上的、什么“地主阶级的”、“逃避现实的”、“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之类的不实  相似文献   

2.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王原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以田园诗派的的开拓者载人我国文学史册。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不受过他的艺术影响。李白说:“何时...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研究随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陶渊明研究,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其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历代为陶诗作注者之多,仅次于杜甫。朱自清先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①这是反映了历史的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至六十三岁辞世,迄未再涉仕途。历来论者们最感兴趣的陶渊明的归隐问题,就是针对他生平中的这一段提出来的。钟嵘最早在他的《诗品》中送给陶渊明以“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过于皮相之论了。别的不说,即从陶渊明之后既有隐逸经历又以诗人见称者来看,情况就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和隐士。钟蝾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鲁迅先生说他“是我们中同赫赫有名的大隐”一说到“隐士”,人们就会联想起鲁迅说的另一句话:“隐士和官僚是最接近的。”因而肯定陶渊明是隐士,似乎就等于否定了陶渊明的人格及其作品。一些人也正是用这种政治图解式的报论方法来评价陶渊明的。说他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激流勇退;是“耻事二姓”的封建愚忠;是“反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了官场“折腰”和心灵痛苦之后,陶渊明才真正认识到乡村田园作为心灵自由的天地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他在回归田园以后,一方面以隐士的审美眼光讴歌农民生活的诗意美,成为中国田园抒情诗的最早诗人和最杰出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以隐士的幢憬构建理想的农民乐园─—桃花源,成为中国农业政治文学中最优美且影响最大的作品。陶渊明对中国农业文学的这两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这个东方农业古国中最有文化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之际的伟大诗人,论家对其作品中表现的“怒目”与“静穆”历来争议很大,至今尚不一致,故有论辨之必要。一钟嵘《诗品·序》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历代论家多沿袭此说并加以阐发。“五·四”后,有学者说“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原因之一是他“能泯化一切忧喜。”鲁迅曾对此提出批评.可是至今尚有人未理解鲁迅的原意,认为“静穆”是陶渊明的主要方面,“怒目”只不过表现在晚年极少数作品中。是否如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性的传播到宋代理性的、哲思的接受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这个转折点,对陶渊明影响史研究和晚唐诗歌研究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诗人何以“居”?——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然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并对“居”的文化渊源进行梳理,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学界尚缺阐述。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是以形成“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相似文献   

10.
李晓敏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5):11-13,17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故乡以有陶渊明而自豪。(九江师专学报)自19gu年开辟全国独家“陶渊明研究”专栏,延至今日15年了,其学术影响传及国内外。九江师专也涌现出以徐声扬先生为代表的陶学群体。为了进一步加强陶渊明研究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成立“陶渊明研究中心”,并于lop年6月1日挂牌。“陶渊明研究中心”主任由陈忠教授担任。“陶渊明研究中心”成立@史娟  相似文献   

12.
以“乞食”为题写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极为罕见,陶渊明是第一个作《乞食》诗,也是唯一把“乞食”写得生动逼真的诗人.前人解读此诗时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结合《宋书》记载和诗歌内容,可证诗题之“乞食”并非写实.再对诗歌进行场景还原,可以推断此诗作于席间,乃席问酬赠诗.陶渊明以“乞食”为题作诗的原因有四:第一,陶渊明质性自然,率真旷达,并没有真正以“乞食”为意.第二,受东晋士人有意傲岸独立风气的影响.第三,陶渊明雅谑自嘲,以“乞食”作为“诉穷说苦”的诙谐表达方式.第四,借用佛教“托钵乞食”的词语.  相似文献   

13.
“北窗”较早出现于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作品中的重要意象。陶渊明将“北窗”这一生活物象审美化,窗与室内视角的结合体现出其开窗纳远、以小知大的观物方式及审美空间格局;“北窗”与“卧”“羲皇上人”的关联赋予这一意象以隐逸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出现大量涉及“北窗”意象的诗作,在继承陶窗意象精神内核的同时做出进一步的衍展发挥。唐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推崇、园林的兴起、空间美的发掘及审美的进一步自觉化,成为诗人频繁歌咏北窗的主要动因。北窗的物质实体意义最终被弱化,园林审美与闲居情结扩大并深化了精神表达,从而实现对“北窗”意象的丰富、拓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文选》所选左思的一首《杂诗》,并非“失题”或“未题”之作,乃是诗人晚年仿承曹丕《杂诗》二首所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高志”不得申的忧愤和慨叹,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的神韵,给陶渊明等后世诗人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 ,有机会参加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能够跟中日的陶学专家一起探讨陶渊明的诗歌 ,我作为一个陶渊明研究的新兵感到非常荣幸。我在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 ,所以我翻译他的诗。”前两年学陶、译陶和研陶的一点微薄收获 ,是奉献给各位专家的两本小书 :《英译陶诗》和《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以便进一步修订和提高 ,努力使国内第一部陶诗英文全译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译本。陶渊明是汉字文化圈中深受喜爱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世界级的大师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19.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内,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之一。不少人把渊明归入儒家,也有人说他出于庄老,还有人把渊明说成“第一达摩”,(葛立方《韵语阳秋》)或说陶诗“充满禅机”(朱光潜《陶渊明》)我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很难用任何一家传统思想来规范。这位杰出的诗人既感受着魏晋玄风的强大影响,又继承了前代文化传统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自身由仕而隐经历的深刻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面貌。陶渊明哲学思想包括三个重要部分:化迁的哲学观、神灭论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其中,化迁的哲学观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基石。在《形影神》三首中,作者假设形、影、神三者的问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对天地、生死、祸福、人生态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看法。第一首《形赠影》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天地”二句是说世上只有天地和山川是永恒的。“草木”二句是  相似文献   

20.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论析》(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是王国缨教授继《中国山水诗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王国璎教授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对陶渊明及其诗文那样一种萦绕不去的浓厚情结,使我感动不已。透过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的亲切叙说和鞭辟入里的精确论析,读者不仅可以对陶渊明诗文之独特风貌和文学史地位,对陶渊明“这一个”既单纯又复杂、既洒脱又执著的诗人的人格情性有了深刻而明晰的认识,而且还能真切感受到王国璎教授在大学毕业后离开台湾“一去三十年”的异国他乡,始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