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是政治精英的舞台,《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挽歌,《西游记》是社会关系的寓言,而《水浒传》则是草莽英雄的传奇。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流逝》,与她后来颇负盛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流逝》和《长恨歌》都讲述了一个旧上海的名媛闺秀在1949年以后的生活遭际。对这段历史的想象和描述,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首先,两部作品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景观,一个是平淡琐碎,一个是优雅闲致:其次,《流逝》细致地展现了人在非常岁月里生存的艰辛;而《长恨歌》沉醉于讲述的则是某种生活方式和情调。在艺术真实性上,《流逝》显得实在可信,而《长恨歌》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逻辑性。这些差异性不仅有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也包含了作者所采取的写作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民间说唱《方四娘》,是我国西北地区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之一。而《方四姐宝卷》,则是方四娘的一个重要类别。《方四姐宝卷》中浸透了复杂的宗教因素,对流传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方四姐宝卷》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影响,应怎样去评价呢?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方四姐宝卷》——一曲女性生活的悲歌 《方四姐宝卷》取材于一幕血淋淋的家庭生活悲剧故事。方四姐本是一位聪明贤淑的大家闺秀,自从嫁到于员外家,做了于郎的妻子后,以于家婆婆为代表的家族势力,在方四姐身上滥施家法,对她的折磨令人发指,惨不忍睹。婆婆无故刁难方四姐,使唤她到很远很远的路上去挑水,等她回来后  相似文献   

4.
《结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经》一直被清代及近代罗教支派教团沿用,国内研究者和日本学者浅井纪认为它是明末“无极正派”教祖殷继南所作,并据以阐述殷氏的宗教思想。本文考证出《结经》本是元末民间佛教宝卷中使用的“结经发愿文”,明代一些民间教团的宝卷中早已沿用,显然与殷氏无涉。后人按明清民间宗教教义对它的解释,均系附会,不足信据  相似文献   

5.
将《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按角色的不同分为两类:女儿形象和母亲形象。并对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初戏曲作家尤侗戏曲作品集为《西堂乐府》,其中五部杂剧,一部传奇。尤以传奇《钧天乐》闻名天下,而该剧正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本文着重从作者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原型,来考证《钧天乐》的相关本事。  相似文献   

7.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功用,是中西古典美学中的三大主要问题。《诗学》和《毛诗序》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不同认识,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是《诗学》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要求艺术逼真地再现出现实世界的真实,强调艺术再现现实的认识作用,贯串了求真的精神;而着重政治伦理,则是《毛诗序》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认为艺术是伦理情志的表现,强调艺术对社会伦理的感发和教化,以求善为艺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唐李朝威的《柳毅传》是优秀的唐传奇作品,后世文人将之改编成戏曲者层出不穷。从唐传奇《柳毅传》到粤剧《柳毅传书》,作品故事、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将粤剧《柳毅传书》与原作唐传奇《柳毅传》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改编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不同时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对于男女两性人格和社会地位认知模式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的多重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键就在于大家都是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角度去展开阐述的,而忽视了这部魔幻现实小说的文化内涵的多义性。《西游记》的文化意蕴是多重的:既有对现实生活底蕴的揭示,也有超现实的传奇化描写所造成的魔幻意趣,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给人留下的是永无止境的审美回味,其所蕴含的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哲理思考,又都给人以深刻而又隽永的启示。从生活、传奇、审美、哲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以小说《红字》序言《海关》的翻译为例,从文本层面微观分析译者伦理的多元性.《红字》的多个译者对《海关》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全部删除、部分译出、全部译出.这三种类型翻译的差别清晰地表现出面对同一文本,译者遵循不同伦理的倾向.另外,同一类型译者的伦理现亦有差异,如全部译出《海关》,胡允桓是因为被动接受主流翻译规范,姚乃强则是主动迎合的结果.再者,同一译者也可能在同一或不同时间遵循相去甚远的伦理,如韩侍桁正文中删掉《海关》,体现了靠近读者的意愿,而他严谨的译文又是靠近原作者的.译者伦理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纷繁复杂和多元交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由1963年以来,雷锋报道极少间断过,在特殊的年份,雷锋报道数量迅速增长,尤其在2012年,掀起学雷锋的又一高潮。雷锋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符号学分析法,想考量在宣传雷锋精神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2.
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和普世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永远不会过时。弘扬雷锋精神,必须着力推动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唯有如此,才能使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3.
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从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开展学雷锋活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新时期的价值多元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人程度不同地质疑轰轰烈烈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高校学雷锋活动的成就与不足,学雷锋活动重在实践、贵在坚持等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学雷锋活动需要结合新时期特点,从丰富内涵、创新方法、改进成效评价方式入手,将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雷锋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雷锋精神的意涵也得到拓展。而拓展后的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公民精神不谋而合。所以,公民精神是新时期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雷锋精神从典型走向普遍、从单向走向双向、从号召走向自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契机.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基本情况良好,但仍存在着市场经济与无私奉献、物质丰富与道德崇高、社会价值多样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可以从长效性、立德树人和人文关怀三方面推进新时期学雷锋常态化建设,为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擦擦”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艺术品。“擦擦”与佛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西藏佛塔塔腔内装藏“擦擦”的这一习俗源自古印度佛塔内盛放佛教圣物的宗教礼俗。“擦擦”在西藏的制作和供奉十分普遍,是藏传佛教佛塔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7.
雷锋精神是雷锋的先进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所展现的感恩社会、相互团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奋务实、节俭自律的品质,与构建中国廉洁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它为构建中国廉洁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构建中国廉洁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雷锋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思想的凯歌。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范畴,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同志仍然是我们的楷模,雷锋精神仍然是并将永远是感召和激励中国人民的前进的一面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19.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发挥雷锋精神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社团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对于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增强社团在高校中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锋现象”是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法治时代学习雷锋应该遵循从“身份归类”到“个性识别”,从“行为模仿”到“自主彰显”,从“形式主义”到“实质理性”,从“单一推崇”到“多元存在”,从“蜡烛精神”到“火把原则”,从“道德宣扬”到“制度规范”,从“自我满足”到“人生彰显”,从“暴力示范”到“宽容互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