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州米氏墓志铭现藏于河南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博物馆,出土地应在河北保定。志文言米国故长史稟那天宝初入唐朝贡,获得优厚待遇,滞留不归,后入籍秦州,乃粟特人华化之一重要途径;志文所见贞元初(785)上谷叛乱,实乃建中三年(782)朱滔与田悦、王武俊、李纳等联合发动的"四镇之乱"之余绪;秦州米氏很有先见之明,在上谷叛乱发生之前即由上谷迁往博陵,使家族得免战争荼毒;秦州米氏作为入华粟特人稟那之女,嫁于长沙罗公为妻,罗公任职东宫,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为正五品上。罗公与米氏所生五子当中有三人入朝为官,其中两名在义武军中任职。米氏虽为昭武九姓胡,但崇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这些资料对于入华粟特人的活动区域、宗教信仰与汉化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13件粟特语文书,是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粟特语文书。这组粟特语文书年代可能为8世纪末,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文书和内容最长的一封商业书信,考察了粟特人在于阗王国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粟特人与于阗社会汉人、于阗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的互动,以及这些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由此揭示出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粟特人在沟通不同地区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古于阗社会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西晋末年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到五凉时期是中亚粟特人入华的重要阶段。河西走廊是粟特人东来入华的关键地段,这里驻留了许多前来从事贸易的粟特商人,甚至还形成了聚落移民。前凉时期,一些粟特人已经在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开始崛起。到五凉后期,仍然有粟特人的活动影踪,渗透到诸凉政权的各个方面。后凉政权中的粟特人势力不可小觑,如西平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起兵反抗吕光,拥有极大的军事力量。在南凉、北凉、西凉对峙时期,虽然相关的粟特资料比较少,但通过钩沉辨析,也能发现一些粟特人或参政、或经商的活动迹象,特别是北凉末姑臧城内大量粟特商人被俘,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粟特人与青海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然而 ,粟特人的足迹是否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是否到达过中国的西南边疆 ?这些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文献与新出考古材料的分析 ,认为汉唐时代粟特人不仅已经活动在青藏高原 ,而且通过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青海道” ,与中国西南地区很早便有可能产生了商贸交往 ,拓展了对粟特人活动范围及路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粟特人信仰祆教,四、五世纪以来,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不断来到中国,从而促进了祆教在中国的传播。结合国内粟特人考古资料探讨入华粟特人与祆教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粟特人信仰的祆教,随着粟特人来华,得到传播。祆教在数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化,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古时期,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学界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做过系统梳理,但对陇右段粟特人考论不多,造成了丝绸之路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陇右东去关中,西通河西、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是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他各种文物中保留了一些陇右地区粟特人的相关信息,反映出他们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在这些地方,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也形成了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亚粟特人曾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民族之一,他们不惮艰险,致力于"丝绸之路"长途贩运贸易,辉煌一时。北朝隋唐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的粟特人不断向东方开展贸易与移民扩张,并陆续进入中原内地,或从事贸易,或以技艺、军功入仕。因久居内地,渐染华风,不断华化。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国内粟特考古资料等,主要利用固原粟特史姓人墓地考古资料,梳理由丧葬习俗的变化所反映的入华粟特人的逐渐华化,及其葬俗变化背后所包含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墓志铭是用于志墓的一种文体,通常都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为志文,古人习惯称为'序',后一部分为铭文,古人一般称作'铭'。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古今学人常各执一词,故其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实际上,从创作目的看,墓志铭从设立之初,志文旨在记事,铭文旨在颂美;与创作目的相联系,从演变的过程看,就墓志铭的文体特点及实际功用而言,志文和铭文是有所区别的,这也和各自的渊源密切相关。因志文与铭文两者结合共同构成'墓志铭',其相互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主要表现为:铭文是志文的重复或缩写;铭文是对志文的补充;志文和铭文虽各有侧重,但主旨相同;志文和铭文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0.
“萨葛”,又称为“薛葛”、“索葛”,这一名词开始出现在唐末 ,最初是沙陀三部落之中由粟特人所组成的一个部落 ,五代时期则演变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索葛府”,并在后唐以后逐渐消失。在这一过程中 ,粟特人逐渐沙陀化 ,并最终消失在沙陀人之中。五代后期 ,随着沙陀民族同汉民族的融合 ,这支粟特人也逐渐消失在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1.
青海民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载马明达《贺锦死地辨》一文,谓“贺锦确实于顺治元年元月间,在青海碾伯为当地世袭土司祁廷谏、祁兴周等人所杀”。 按贺锦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二月围攻西宁的战役中战殁。马文考定贺锦确死于青海,纠正了历史上一些贺锦并未死于攻西宁之役传说的错误,但说他死于碾伯,则仍欠正确。  相似文献   

12.
粟特人在突厥与中原交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粟特人与突厥通婚、杂居,在突厥汗国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粟特文化和突厥文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由此,粟特人的经商和移民促进了中原与突厥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支持鉴真东渡的檀越中,可能有在唐的粟特人。追随鉴真东渡的胡国人安如宝就是深眼窝、高鼻梁的粟特人。其至日之后,曾担任唐招提寺住持,参与了药师如来立像的建造。目前在药师如来立像的手掌中发现了三枚铜钱。这一在佛像手掌中埋纳铜钱的做法,应与粟特人的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代西域的粟特人经商活动与集聚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和西域各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公元7~8世纪九姓胡移民聚落的增加,摩尼教、祆教等宗教的东传,九姓胡的频繁入贡,均与当时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即阿拉伯帝国的东向扩张密切相关。席卷粟特人城邦的"圣战"浪潮,正是导致大批粟特人东迁和摩尼教、祆教等宗教东传以及九姓胡频繁入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昭武九姓,指的是中亚的粟特人。在古代,粟特人以善于经商和富于进取心而著称,利之所在,无远弗届。他们在长时期内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足迹遍及欧亚内陆。他们在数百年的经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为古代欧亚内陆及其周边国家的国际商人。今天,从文献记载和丝绸之路上的某些文化遗址来看,他们不仅在发展东西转贩贸易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传播文化、促进多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就传播文化而言,人们都知道,中国的造纸术是通过粟特人的政  相似文献   

17.
中亚粟特人在进入中原后,就逐步开始了与汉民族的融合,在唐王朝时期,由于中西方交流活动频繁,这一融合的趋势也大大加快。入华粟特人与中原社会的具体融合过程,是在充分参与中原社会诸活动中逐步完成的,其中对中原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也是入华粟特人最终完成其汉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煌敦写本《茶酒论》敦煌写本《茶酒论》见于伯2718、伯3910、伯2972、伯2875、斯5774、斯406六个卷子。其中伯2718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同卷还录有王梵志诗九十一首。王重民先生以此为原卷,参以它卷校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三)。对《茶酒论》的内容,郑振铎先生概括为:“茶和酒在争论着:两个谁有功勋?茶先说其可贵,酒乃继而自夸其力,反复辨难,终乃各举其‘过’。‘两个政(正)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水乃出来和解道:茶酒要不得水,将成为什么形容呢?水对于万物,功绩最大,但他并不言功,茶酒又何必争功呢?‘从今已后,切须和同,  相似文献   

19.
回鹘人生活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汇的西域,并受各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回鹘人早期使用古代突厥文字,鄂尔浑回鹘汗国建立后改用粟特文,并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20.
葡萄组合纹样在魏晋隋唐时期除大量出现在织物和器物上,还可见于墓葬棺椁装饰中。葡萄纹自西向东沿丝绸之路传播过程中,在图案中与各种鸟兽组合,这些组合物既有流行于中古西亚、中亚异域民族喜好的动物,也有汉地民族喜闻之祥物,它们记载着文化艺术交流的进程。本文通过对近几十年古丝绸之路东段墓葬遗址中的葡萄图像组合元素的溯源,从葡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东传考证,识读和分析该图像构成和寓意演变中粟特人充当的重要角色,认为葡萄组合纹样的汉化记录了粟特人汉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