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2.
多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远远落后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没有发挥对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引领、批评和促进作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导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平庸化,走入了困境。大量的文学批评流于平庸的根源乃在于批评者主体精神的丧失,而导致批评者主体精神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外部的不利的环境氛围,其表现为文学批评的政治功利化、人情化、商业化。因此,只有批评家高扬主体精神,坚守人文立场,维护批评尊严,才能使其批评独立不倚,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文论是一个作家的文论,因此,他的文学本质观、创作观、批评观及风格论都是紧扣创作实绩而论述的。汪曾祺文论具体、实在而又亲切,他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语言”乃是本质的东西,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写人物,文学创作的题材应是回忆中的醇酿。他提倡一种平淡的风格,主张以宽厚的长者胸怀进行文学批评。汪曾祺的文论本身也是文学创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论生态美学谱系的重要奠基人与开拓者。早期郭沫若形成了以启蒙为底色的生态自然观,强调大自然是个体观、文化观、社会观的终极根源。本着这样的文化理念与诗学理念,郭沫若确立了以“自然流露”为主导的文艺诗学观,以“文化—审美”为双重视域的生态批评观,这种自然、文化与审美的多向交织,大大扩展了他的批评视野与批评境界。凭借充满启蒙意向与生态意蕴的早期文论,郭沫若卓然跻身于当时一线批评家之列,并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三位京派批评家(李长之、沈从文和李健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实绩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能否以及如何"活"在现代,"活"在当下。李长之标举"传记体批评",沈从文选择"印象式批评",李健吾践行"随笔式批评",表面上是模拟式地学习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实质上是创造性地承续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文体,他们的"西就"之路实为"东归"之途。三位批评家在中与西、古与今之间的游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出路和走向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和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新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现实主义批评特色.本文通过对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历史-美学”的批评原则和科学公正的批评实践等三个方面阐述其对当代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韦勒克从"整体性"的立场来"理解文学与评价文学",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有三:其一,"整体性"文学批评观以辨证综合的批评观念取代权力话语的理论独白,将文学批评话语导向良性和谐的文学生态场域:其二,"整体性"文学批评观有利于缓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阐释性焦虑,为重塑汉语诗学的新秩序提供了理论话语资源;其三,"整体性"文学批评观警示我们在这个"无思"的时代,如何以诗与思的方式重构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面对市场化的冲击不断走向边缘,它不再担当起时代变革的号角,文学批评的文化反思被商业利润与物质欲望所侵蚀.当前,文学批评的文化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文学观念也更为分化,批评家们各执一词,无法形成批评的合力.由此,导致批评的社会效应不断弱化.文学批评已蜕化为世俗化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文学批评尖锐、浮躁和意气的大背景下,茅盾文学批评凸显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这对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既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也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浓郁的社会气息、他的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文论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化倾向.他首次将语义学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为新批评派和"心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建构"语言本体"的批评原理;确立"冲动平衡"的批评标准;践行"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批评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给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和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屠格涅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批评大师。他立足现实,根据文学的时代使命,继承别林斯基的批评观,自觉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功用、标准和批评家的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俄欧文学及作家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评论,其有关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他文学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文论由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去揭示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以及文学批评的功能,并由此而衍生出文学理论的新观念,开辟文学批评的新境界;其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识照"之说及比拟之法多有扣合,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健吾(刘西渭)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批评家,他将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批评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艺批评,这一批评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神韵独具.他在批评观念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印象主义的诸多营养,对文学批评的本质、目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独特见解,值得人们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7.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批评史上比较独特的批评家.他的批评主要是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感悟"等方法,同时借鉴吸收现代西方文论中的印象主义批评,强调批评的独立性和文学性,注重深入文学作品的内部,而非远离文本,对当时主流的社会学批评是一种大胆的挑战.他的文学批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对多元审美的倡导起到积极的影响.他始终坚持审美批评的独立,不随波逐流,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自觉的开始,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王光明先生的<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①是毫不夸张的.所谓"十年磨一剑",不仅意指该书的出版距其上一本专著约10年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作者孜孜不倦的探求者姿态.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学者明星化和文学批评时尚化大行其道,而王光明固守一方清静书斋,以清明的理性深入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问题.在卓有建树的现代汉诗研究之外,王光明对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批评文本的研究,也显示出一种独到的眼光.<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一书即为这方面研究的成果汇集.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应以社会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及其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荣辱观不仅是道德观、伦理观,而且也是品质人格的一种价值取向.古今中外的荣辱观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中国古代社会荣辱观以儒家道德伦理取向为中心,影响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构建,也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及批评取向的确立.文学批评通过真、善、美标准确立“八荣八耻”社会评价取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文学批评社会荣辱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区别.特别是随着当代文学时段的延长,文学研究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立规范.但当前的当代文学研究尚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性,不良批评品格渗透其中,严重影响了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影响到学科的学术内涵和发展声誉.所以,当代文学研究非常迫切的任务是祛除批评化,建立起历史意识和学术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