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张泽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6-52
唐代长安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宫观道士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这反映道教史上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唐代长安道士注重弘道,道教与儒释共同鼎立而为三教,道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张泽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官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僧人道士为弘道宣教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等活动,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相似文献
3.
刘新华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11
隋唐时代,儒佛道三教在相互斗争的同时又相互融合。它给儒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与观念。儒家道统与心性传统的重新树立,成为当时儒家兴起的重要成就与标志,同时,儒家还开始了从传统儒家资源寻找自身发展动力的成功尝试。这些说明,儒学在唐代的兴起,对佛教与道教的排斥和对佛教的吸收一样,都是儒家发展自身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瑾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5):89-97
长安与敦煌互文性研究已经成为隋唐区域比较史学的重要领域,以文献、壁画、雕塑等多重证据材料为主构建的敦煌学和长安学在新全球史语境下形成了国际学术流动圈。在敦煌学百年研究历程的映照下,新兴的长安学研究也将不断取得新成果。二者比较研究以挖掘新材料、开辟新领域、采用新方法为要旨,探索各自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动态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职“三教”改革的应有之义。“三教”改革从育人主体、育人载体及育人方式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路径与方式,使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全面推进中职学校教师、教材、教法、评价等四方面立体化改革,以期探寻适合中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7.
李传永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48-52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拱卫京师的诸陵县,与长安城联系紧密,是我国最早的卫星城市.本文阐述了诸陵县的设置和徙民,并分析了诸陵县移民的结构、诸陵县的特殊地位,详细论证了诸陵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认为这种在中心城市周围置建卫星城市的作法,是对我国历史上城市建设布局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萧正洪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8-19
《长安学丛书》的出版发行,是西安,可能也是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如果持之以恒,不断地努力建设,相信这一事件会成为世界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传统与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可是任何财富都是要精心呵护的,文化的、精神的财富亦是如此。它需要我们精心地予以维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浑沌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门科学,最初应用于动力学,后逐渐被引进到其它科学的研究领域中。从浑沌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分析了英汉翻译,指出了英汉翻译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旨在推动浑沌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金生翠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57-60
19世纪末,风靡于欧洲的精神分析学派,不只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艺理论流派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精神分析由最初的病理学理论发展为普通的心理学理论,也由一种医学思想扩展为一种世界观、一个哲学方法,广泛地影响着宗教、伦理、政治、语言、人类学尤其是文学艺术等领域,并一举成为欧洲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文艺理论最具规模的一支,精神分析学派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批评理论学派,它以接近文学解释为途径,以心理分析为切入点,旨在说明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方式,并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及心灵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儒、释、道三教并举,多元一体。在对三教的重视程度土,杨广重佛、道而轻儒学,这与其家族信仰有关,与当时民间信仰亦有关,适应了南北朝统一后统治的需要。因此,杨广对文中子王通和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态度截然不同,其本人在后世儒生与僧徒笔下形象亦迥异。 相似文献
12.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洪修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树青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儒家、佛教和道教均有其各自的科技观及其科技实践,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学术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宗教学界、历史学界和武术学界对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仁智互见,莫裹一是,这势必影响人们对武当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的准确性把握和全面体认.为此,本文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与方法,对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笔者认为,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既与本土的儒学和道学密切相关,也与外来的佛学不无干系.三者交融互摄,形成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李四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北周时期,约公元6世纪中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经过隋唐时期的三教讲论与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经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社会主流思想。本文立足于三教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场与对话策略,归纳了三教合流三种不同的类型:三教平等、三教同归和三教同源。儒释道三教,体上会通,用上合流,同归于善,是中国古代社会协调宗教关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薛公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流派的儒、道、佛,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曾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亦从中医药学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并获得有益启示。认真研究这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既是实现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思想前提之一,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柏是清初关学中会通三教的代表人物,历来虽多谓李柏出入三教,但却鲜有专门的研究.通过对李柏<槲叶集>的解读,认为李柏的三教观主要通过对天、空、道、梦、淡等哲学范畴的诠释,展示会通特点.进而,力求在三教比较的视域中对其三教观的总体价值取向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作出合理的贞定.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钟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6)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形成中庸、平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儒、释、道三家均有其各自的生育观及其指导下的生育实践活动.认真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具有学术理论研究意义,也具有较强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树卿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1):81-84
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观从尊师重教、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各有千秋,但也有一致的地方,深入探讨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于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