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碑铭赞是研究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及西北地区政治、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石窟考古和佛教艺术的珍贵文献资料、本文对敦煌碑铭赞文书的相互关系、碑文与莫高窟营建、邈真赞的有关问题及碑铭赞与敦煌的历史作一系列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邈真赞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当地文人写给当地人看的有韵之文,所以,它的用韵现象必然是当地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联系邈真赞的韵脚字,我们可以获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广韵》有七十三个韵的字出现于赞文的韵脚,这些韵脚字可以分为十五部,即阴声韵六部、阳声韵六部、入声韵三部.与《广韵》相比,邈真赞的韵部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韵部已经合并,有的韵部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3.
"佛教义学"是对佛陀及其教法的信仰论证(阐释),与通常所谓的"佛学"和"佛法"有别。佛教义学的主干内容有:阐明佛教教义、教理的"教义义学",关于佛经经文的阐释及阐释原则的"佛经义学",以及关于佛教教史梳理的"教史义学"。佛教义学不是佛教哲学,也不宜完全以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对待之。  相似文献   

4.
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保存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原始语言材料,具有较高的词汇学研究价值.文章择取数例不易释读、亦未被各类辞书收录的词语,结合传世文献加以考释,以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文学史就是中国佛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佛教实践即佛教修持与佛教弘传过程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就是用汉语、西域胡语、藏语、蒙古语、傣语等语种写成的大中华佛教文学的历史。"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禀持民族本位立场和教派史视野,全面清理中国佛教文学的历史进程,并进而提炼民族精神、建构宗教诗学。"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特别要关注印度佛教在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本土化进程以及汉语佛教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化进程,在民族互动和国际交流中探讨宗教实践对社会和谐、文明演进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研究方法的佛教观念史,缘起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启迪;但它何以能兼顾学术传统与佛教特殊性、又为什么在佛教研究领域优于与它极其近似的概念史方法,则是有待说明的问题。优波提舍、摩呾理迦等佛教经典体裁,展示了佛教内部的观念史传统,作为学术用语的"观念"亦与佛经原意一脉相承。观念史方法产生于对哲学思辨和社会生活之中间地带的"觉察";而佛教观念史的提出,是基于对佛教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的"谛观"。斯金纳与科塞雷克提倡的概念史方法皆与佛教研究有所抵牾;且与概念相比,"观念"更符合佛教重视的价值意义。观念史作为研究和解释的方法,有助于呈现"佛学"亦宗教、亦哲学的特质,避免刻画静态化、抽象化的历史,促进还原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  相似文献   

7.
相对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代,政朝更迭,硝烟四起.但是,少数民族入侵促使了民族间融合,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就近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内容涉及佛教文学研究、佛教音乐研究、佛教美术研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孙绰作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人们对他的研究多停留在文学层面上。而作为居士、名士,他与多名僧人交往,他的思想中,佛教思想也占有很重要的部分。而在对佛教思想的解读方面,"格义"也成为了孙绰思想中重要部分。文章将通过对孙绰佛教思想中"格义"思想的应用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0.
南朝是中国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但此时佛教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那就是佛教世俗化。这种佛教的世俗化对南朝的山水文学、宫体文学以及南朝文学"尚形"的倾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这种现象,对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南朝文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