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中尚没有确立间接正犯的概念,但在理论上却普遍承认这种犯罪现象的存在。作为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是对于间接正犯中的犯罪工具的研究所涉不多,尤其是对于研究间接正犯中的犯罪工具的意义更鲜有论及,本文试从刑法学、证据法学和犯罪学角度来分析研究间接正犯中犯罪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潮流,是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中国法学在全球化中表现出来的是集体性的"西方"转向。但这种理论转向存在着视野上的盲点,需要对"西方"进行重新定义。中国现代法制和法学的创建源于前苏联,是以其法学理论和法律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法系与法治模式向来是我国法学理论关注的问题。但是以往的关于法系的模式理论及有关形式正义的几种主要法治理论模式都存在着缺陷。以往的理论夸大了法系所拥有的影响和作用,导致了法系从研究领域向实践领域的过渡。事实上,在国家法治实践中,无论法系还是法治理论模式都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模式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革命"作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理论主张,以批判和解构传统法学的概念、价值和理论体系为基本理论取向,并在否定传统法学理论的同时,凸现传统法学含蕴的文化逻辑、预设观念,以此来实现对传统法学范式的超越和重构."环境法革命"理论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既包含积极合理的因素,也存在某些不足和消极影响.正确评价"环境法革命论",充分借鉴其提供的丰富思想资源,不但能促进环境法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国法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法律体系的基本完善和各部门法学理论框架的基本健全,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题应当自觉地转向运用已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当下中国法学(法律)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工具应当是将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其思考对象的基础理论工具。而国家则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法学(法律)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表述,法律的实质合法性和法学知识的正确性取决于它们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表述是否真实和充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为基础理论工具,对社会、国家和法律的存在与发展进行前提性的思考,我们发现,遵循客观规律是法的现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的前景就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特征的法的现象的第三种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现实主义法学运动的干将,卢埃林积极投身于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判中,倡导现实主义的法学研究,且特别推崇运用社会学方法.50年代,现实主义法学逐渐兴盛起来,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卢埃林对此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力图引导法学研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关于法学研究的思想是卢埃林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卢埃林的整体法学思想,以及美国现实主义法学运动的部分影像.  相似文献   

7.
混合法系理论是法系研究的派生物,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混合法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混合法律体系、混合法域和混合法系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三次混合法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折射出未来比较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混合法系的发展与语言、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未来世界将会形成三大新的混合法系:新欧洲法系、新伊斯兰法系和新中华法系.未来中国法的发展要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中国的法学家应该跳出传统两大法系的固有思维,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地去发展混合法理论,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首要分子与主犯、组织犯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法系、苏俄法系、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共同构建了我国当代刑法理论的框架,各种理论的相互融合也造成了我国当代刑法理论一定程度上的混乱。首要分子制度作为中华法系的传统理论,在我国当代刑法理论中的归属问题也有所混乱。首要分子与主犯之间是交叉关系、首要分子与组织犯之间也是交叉关系,而组织犯则存在于一切共同犯罪之中,都属于主犯。  相似文献   

9.
学术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主要是指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判准力、引领力和应用力。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提高,已是中国的重大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曾有过“中华法系”的辉煌时代。但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西方法学话语的全球化运动、“西法东进”和中国晚清时期的各种要素的助力,导致中华法系话语体系解体。自此,中国法学话语即便没有在国际上销声匿迹,但也成了西方视域下的法学现代化的反面教材。尽管当代中国法学学术研究已呈硕果累累的繁盛景观,对域外法学的研究亦已成炙盛之势,但其在国际上依然处于失语或无语的境况。中国法学在国际上话语权的缺失之因包括:中国法学话语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中国法学学术研究主体缺乏自信和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法的几乎全盘否定;中国学术研究的重复性生产和创新性不足,导致中国法学话语的学术质量不高;与域外法学的交流和对话沦为了单向度的学徒式的学习;西方法学话语的全球化运动仍在进行,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法学和法治建设已取得重大进步,需要中国学术话语反应这些进步和成绩,并在国际上传播其声音。因此,当代的中国法学必须提升学术话语权。法学学术话语的国际话语权的有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中自成系统、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一个法系。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法学的研究,学者们探赜索隐,阐幽发微,大大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遍观众家所论,似无一人语及春秋战国时期已蔚为大观的国际法规,此诚为我国法学研究中一大罅漏,今草就此文,以为补苴,祈请法学界方家指正。 一、从国际法溯源看中国古代国际法的存在 国际法,旧称万国公法,为调整国际上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现代国际法创成于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的学说,而见用于一六四八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据西方法学者的说法,它溯源于古代欧洲各国在对外关系上所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