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娟的散文创作是新世纪边地书写的重要一翼,在关于走出与返家、流动与稳定、游牧与耕种、乡邻与家人等关系的状写中触及了边地生活的本质,引发了一种关于阿勒泰的文学效应。李娟秉持的介入姿态恰好符合近年来散文界倡导的在场主义非虚构写作等价值取向,也获得了重要媒体的青睐,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学影响力。在走向外界的同时,李娟也在深沉炽烈地忆述自家过往的生活,以回到自我的情感抒发方式打破了被命名的局限。这使她在描绘边地的大背景中找到了可扎根之处,更好地遵循自我内心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2.
音乐创作是一种异常特殊而又复杂的精神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作曲家的心理动态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本文探讨了感知和记忆这两种心理因素如何成为作曲家摄取音乐材料的“眼睛”和贮存音乐信息的“仓库”,不同程度地影响作曲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在人世间万种情愫中,亲情是最浓烈的一种。新时期以人类亲情为题材的女性散文,色调斑斓、内蕴丰富。天长地大的父母恩情,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真情,以及缠绵梦幻的男女恋情,都是当代知识女性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记下了一片永恒的人生风景。新时期女性亲情散文,在艺术审美的情趣上日趋多样繁富,不拘一格,丰富与促进了散文技法的更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4.
5.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谪永州的作品。政治的失意把柳宗元推入一种精神失落的困境,优患中他重新寻找精神家国,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从而通过天地之心直指生命的最高境界的体悟。《采州八记》正是这一境界的凝聚,孤独构成它的精髓和感染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高晓声的小说多以江南农民为描写对象,而他的散文也接续了中国文学优美的江南传统,唤起我们对江南的记忆和想象;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大潮中,前瞻性地写出了江南生态与文化的困境,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在沉醉与矛盾中,高晓声以散文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他的江南之富,江南之美,江南之智,江南之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现阶段国内外对视角转换、主述位、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成果入手,指出目前汉英翻译尤其是汉英散文语篇翻译中主语选择与视角转换也就是主位模式转换研究基本空白,文章选择《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例子,阐述主语选择的三种情况:保留原文主语、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重点讨论了汉英散文翻译主语选择中的视角转换,也就是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经对比分析发现:当保留原文主语时,主位推进模式不变;当需要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时,主位推进模式发生转换,主要有四种模式:平行型、延续型、派生型、集中型。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散文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体形式,女性作家也被裹挟其中,开始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以散文这种文学形式,自觉地书写自己的意识和体验。以“大女人散文”、“纯女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归类分析发现,这一时期女性散文的的视角不断从外在而内在地转移,女性散文的情感关注不断从群体共同而个性私密地收缩,即女性散文视角与情感观照的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散文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体形式,女性作家也被裹挟其中,开始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以散文这种文学形式,自觉地书写自己的意识和体验。以大女人散文、纯女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归类分析发现,这一时期女性散文的的视角不断从外在而内在地转移,女性散文的情感关注不断从群体共同而个性私密地收缩,即女性散文视角与情感观照的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10.
困惑与突围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散文现象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是散文大发展的年代。散文在内涵上,理性色彩增强,抒情意味弱化;在写作方法上,“写作”的成份增强,“创作”的成份弱化;在文体特点上,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作家李娟凭借其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娟打开生命之光,照亮了安放在心灵深处的那片向日葵地,领悟岁月的馈赠。她用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的文字书写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呈现平凡生活的真实面貌,抒发内心深处对大地、母亲以及边地人民深沉的爱,展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而反思人类的生存困境。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12.
出于明遗民的使命自觉和当代司马迁的文化选择,李世熊创作了相当一批忠愤之气磅礴四溢而又极富诗意和生气的散文,是一位名烛南天并辉映整个有清一代文坛的清初散文巨子。以李世熊、彭士望、魏禧、屈大均、王猷定、黄宗羲、张岱等为节点,明遗民的散文创作形成一个广袤浩大、百脉贯通的网络,在清初文坛俨然处于中枢地位,推动了一个史所罕见的散文创作繁荣时代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感伤散文反映了“五四”时期已经觉醒而又脆弱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时代病 ,即“性的苦闷”和“生的悲哀” ,展示了他们孤寂、苦闷、凄凉、幻灭等感伤情绪与痛苦的生活经历。作者有意识地去侧重描写人的悲苦与不幸 ,着意刻画人的精神灾难和心理危机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4.
澈悟的思与诗--李叔同的诗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叔同的诗文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由“血花”转为“蕙草”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文本中 ,某些关键词汇 ,具有特殊的意象 ,从另一文化视角进行分析阐释 ,从而展示其所具有的某些文化积淀的经典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存葆的生态大散文是中国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这些绿色大散文中,李存葆展示了深邃的生态智慧,气势磅礴地书写着自然之大美,并严厉地批判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了呼唤人们确立生态意识,他还精心地寻觅着前现代文明的珍贵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勃的诗文创作别具特色,本文从时代、社会、地域、家族、乃至个体心理诸方面对王勃诗文创作进行文化整合下的分析,以期窥视文化背景下,诗人的生命情调与创作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