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易》作为百经之首,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其中尤以《临卦》“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最能体现中国哲人的政治理想。深入分析《周易·临卦》下卦“兑”诸爻的两个“咸临”和“甘临”,上卦“坤”之“至临”“知临”“敦临”,可得出“仁爱”“兼爱”“诚恳”“理性”“敦厚”为中正的管理之道,巧言令色不可取。《临卦》体现的管理目标、原则和艺术对当代管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核心强调“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2.
宋代易学将象数和义理融为一体,立足于象数,着眼于义理,在阴阳二体及内在各成分元素的互动中,架构了系统而又逻辑的自然观思想,并围绕阴阳这一核心概念,形成了划时代的诠易结构模式.其中坤卦卦爻辞所蕴涵的象义互摄理念,展示了阴阳长盛并生万物的交合过程,彰显出坤卦卦体之所主及其爻义之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临卦的卦辞虽然简单,但是表达相当清晰,“元亨利贞”表达君王每年的例行祭祀,显示祭祀仍是国家大事,在君权神授的观念下,君王率领众臣与百姓来祭拜神灵,是延续古老信仰而来的宗教行为。后半段的“至于八月有凶”则指出祭祀已非万能有效的方法,君王或人民要能与神灵感应相通,绝不能只仰赖祭祀,祭祀当然还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君王与人民的忧患意识,恐惧天命的消逝将可能带来的灾祸,要有事先的预防与对应的行动,必须先从自身的道德与行为进行调整与提升,以慎德与敬德的自觉来作为生活与政事实践的指导原则。临卦爻辞的六临,是六种神人交感的模式,与天命的忧患意识更为紧密相关。初九是最佳的模式,六三是较差的模式。天人之间贵在无心而感与自然而化,肯定天命而又不被天命所束缚,感无不应,应无不化,一切顺乎心志就能合乎天性。最坏的状况是感而不应,神人之间天命不通,此时君王与人民会产生忧虑,不能不主动去面对以及思索解决之道,此种忧患意识也是回到自我心性的调整与转化上。  相似文献   

4.
<周易·观卦>体现了主体性意义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其中,"初六童观"、"六二窥观"、"六四观国之光"、"上九观其生"都是主体指向外部世界的"外观",这种"外观以化"的"观-看"之道以教化为目的,成为神道设教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六三观我生"、"九五观我生"都是主体指向自身内部世界的"内观",这种自照、内省的"观-看"之道对后世明心见性传统有重要影响,在儒释道三家都有体现."外观"与"内观"是"成己""成物"内在机制,两者因洞见本源成为生存论上的"体知"范畴,展现了<周易·观卦>的"观-看"智慧.  相似文献   

5.
宋代帅臣的设置起于战争,虽并不都是常设不废,但因长期性战争的需要,使得帅臣不但能够"治军",亦得以"临民",由是帅臣的辖区便具备了政区的某些特性,而帅臣亦成为握有一定行政权的军事长官。为服务于军事,宋代的帅臣被赋予了荐举权用以控制辖区内的大小官员,而帅臣"临民"与"治军"的权责,也使得其荐举权的行使既有军事的一面,又有民事的一面。相较其他官员,帅臣的荐举权无疑是扩大了。然而大部分帅臣的非常置及"文臣统兵"的政治体制,使得帅臣荐举权被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与"崇文抑武"之国策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6.
《周易·蒙》卦的位序、取象及义理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蒙》卦位于六十四卦之第四,紧随《屯》卦之后,喻示着初生事物脆弱宜教的内涵。"上艮下坎"的取象,譬喻"蒙稚"渐起;"二五相应""阴阳失位",则如师者屈尊谦和处下,学生"虚心柔顺、承教于师",喻指师生和谐。而《蒙》卦卦辞还从义理上引申出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启示:启蒙亨通的教育追求、果行养正的教育目标、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适逢其会的教育时机、"勿用取女"的价值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7.
《周易》一书重在“时”义的阐扬,书中论“时”者共四十一处,而《彖传》中言“时”即有二十四卦,可见“时”义的重要。《周易·彖传》中,赞叹“随时之义”者有《随》卦一卦,其要义在于“时”。文章就随卦来研味其理,而识其时义。《随》卦其“义”,在强调“随时”。“随时”,除具有“浅事而有深意”之“义”外,还兼具“用”的作用,及“大事大变”的“时”之功能在。《随》卦的义理如下:1)《随》在随时从善。基于“天下随时”的原则,“随”就要“刚来而下柔,动而说”,不能完全坚持己见与利害,需要容采他人智慧与见解,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唯有将自身智慧与利益和团体智慧与利益相结合,当下与长远利益及理想目标相结合,方能“得人心之归”,创造幸福逸乐的社会。2)《随》时大用在明哲。《随》卦之“时”义其用在于与时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随顺自然而动静不失其时。  相似文献   

8.
考《诗经·渐渐之石》篇,得出《渐卦》与《渐渐之石》无论是单个的"渐"字还是各自描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联系的结论,其中"渐"义应为"山石高峻之貌"。《渐卦》初爻辞有"小子"一词,各家解释不一,通过对先秦主要典籍中凡出现"小子"一词的各篇章的分析,可知《渐卦》中的"小子"指代"青年男子"。整个《渐卦》描述两件事:一是青年男子出征打仗之始末;二是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及艰辛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9.
孟喜无疑是易学史上一位耀眼的人物,其易学"以卦气说"为核心,开一代风气之先。孟喜易学以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历来颇受关注。先儒惠栋,前辈学者朱伯崑、屈万里等先生也多有研究。本文就现有资料,收集整理了孟喜易学的主要内容,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卦气说"与孟喜的关系"、卦气说"的内涵及其对汉代易学的影响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0.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是"本无",或认为"空"是"色无",或认为"空"是"心无",总之是认为"空"只是"无",而与"有"无关。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这些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因为构成"空"的"有"和"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的,是为"不真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水浒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林冲能忍的个性是造就他曲折而悲情人生的重要因素。在梁山之外,林冲"忍"做宋家忠臣;心定梁山后,林冲更是万"忍"不得自由。《水浒传》中林冲能忍的个性及其生命历程比较真实地反映着赵宋时代的文化气象和民族个性,在某种意义上也与宋朝"忍辱负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廪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廪歌》是一部反映土家族两千多年历史的史诗 ,在民族音乐中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揭开《廪歌》神密的面纱是揭开古代土家族“廪卡人”文化、生活、音乐、政治、风俗、宗教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也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自身之美更是惊艳绝伦。李希凡先生认为林黛玉“孤高自许”,敏感自尊,且不合时宜,具有个性美;[1]也有评论者冠之以“病态美”。笔者认为提出“病态美”之说值得探究、商榷,涉及到对这个人物的全面、准确理解,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5.
在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的“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是,这些“讹”经过分析后,大概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都可归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释义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派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对文学翻译中叛逆性、创造性的观点,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视角。“创造性叛逆”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17.
<奇岛>描绘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以古希腊文明和中国道家文化为灵魂的智慧、快乐、闲适、风雅、自然、近情的理想共和国,同时对现代物质主义漠视和戕贼人的事实,对现代艺术、哲学及其他人文学问脱离人和歪曲人的荒谬,给予了痛快淋漓的抨击.小说要人们尊重人性,先弄清人是什么、人需要什么、人生为着什么以及什么才使人真正快乐,然后再去确定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再去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生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事件”(亦称“林语堂事件”)。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艺术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种次第井然的出场艺术,先闻其声的出场艺术,未见其人的虚出艺术,欲扬先抑、欲赞还讽的出场艺术,值得《红楼梦》阅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