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文章从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动因和结果等方面阐述了其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安徽的承接实践为例,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清除障碍,采取灵活的承接策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高端制造乃至"创造"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摆脱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承接地对拟转移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不仅取决于承接地在土地、交通、通讯、电力等方面的硬件环境,更取决于承接地所具备的人力资源软环境。衡阳市地处我国中南部,硬件环境优越,但人力资源软环境存在不足,对之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进而构建对转移产业具有吸引力的人力资源软环境,将有助于增强衡阳市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最终促进衡阳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由于其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是西南地区接受东部地区和港、澳、台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昆明市是云南唯一的中心城市,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极具地缘优势,已是京津冀经济圈最看好的地区之一.昆明市应抢抓机遇,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业转移步入新的阶段,湖北省在产业承接中表现突出.湖北省1990-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有利有弊:正面影响是推进产业高级化、开发劳动力资源、促进城镇化,负面影响则是导致产业结构合理性下降.湖北省承接的产业主要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第二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而吸引的新增就业较少.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将不断减弱,产业结构合理性也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产业实现内部有序转移是我国破除经济发展相对困境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分析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国际经验,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等中西部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从生产要素调整、优化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实施政策倾斜等方面提出了中西部如何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具有双重影响,它对解决承接方剩劳力和发展经济具有重大助力,但产业转移也会对承接方原有产业结构产生冲击,甚至改变其产业结构的自然演变规律.对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现状进行概述后,运用辩证分析法,探讨了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对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原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呈现加速态势。河南省以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成为了重要的产业转移区域。但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河南省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因此,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源、农业基础意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从而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耒阳东江工业园的基础上,分析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探寻企业转移的原因、转移方式、经营现状,并从产业集群、基础设施、融资平台、转移服务等方面提出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有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通过引入修正显示性优势指数和修正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表明家具产业存在着由东部地区向四川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通过构建家具产业转移的模型,表明家具产业向四川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川地区较低的工资和较大的经济发展规模,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等构成了阻碍因素,为承接东部地区家具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产业大转移背景下,内地掀起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企业转移的一条清晰路径,但能否实现由企业转移到产业转移,借势发展,考量着是企业发展与承接地区的全方面对接,需要承接地区的综合承接力不断增强。本文以“台达”落户郴州为倒进行分析,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中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依据甘肃省1992年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测算相应年份的TFP数据,在此基础上考察甘肃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检验全省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甘肃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负的知识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产业承接能力是产业转移的实施条件之一。以陕南产业转移承接力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目前陕南三市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现状不尽人意,与三市产业承接力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陕南三市必须从提升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四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其产业承接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具有相似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并处在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鉴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的两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博弈模型,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城市之间的合作比不合作将带来更高的收益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聚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问题——以泛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产业转移已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加快区域相互开放步伐,打破区域封锁,建立共同市场,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生产要素流动是区际产业转移的推动器,而其中资金的流动和投资又是实现产业转移目标和提升产业转移绩效的关键;由于资金推动型产业转移在承接阶段应优先发展金融产业,而恰恰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目前又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也表明,金融产业转移既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而且往往又是其中的先行领域;因此现阶段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积极构建起有效的地方系统性的金融政策体系以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金融倾斜政策,无疑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背景下,两型社会的旅游业要实现产业转型,将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制度创新为依据,以节能、生态、环保、低排为目标,从意识、技术、资源、品牌上重构两型社会旅游产业发展要素,打造新型产业结构,培养两型社会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卖点,引领旅游产业乃至其他产业的低碳化和生态化。  相似文献   

19.
后发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其经济迅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利用山东省17地级市的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将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变量,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和单位工业产值电耗控制变量,构建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各变量对山东省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并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为负,“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山东省并不成立。而其他控制变量对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且对山东省东西部影响也有区域差异。从东西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的影响看,"污染避难所假说"在西部地区成立,在东部地区不成立,且存在"污染光环"效应。  相似文献   

20.
对区域产业转移效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重构。运用系统方法论原理对产业转移的九大效应层层分解后,构建了一套涵盖14个二级指标的测评体系,并以F省为例对产业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的关联带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生产要素注入和就业扩大效应,而一直被学界重视的环境效应在产业转移效应中并不十分突出,这需要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产业转移中产业影响力的重要程度最高,其次是科技人才和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