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提出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体系,通过明晰培养定位、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医学院校的“双创”教育普遍落后于其他学科高校或综合型高校,探索适宜的“双创”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归纳出医学院校“双创”教育的现实困境,包括“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紧密,“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医学生“双创”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双创”教育系统不够完善,“双创”活动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提出医学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和实践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双创”教育,旨在提高医学生的“双创”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桂黄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4-156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以及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2010年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分析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6.
结合农业院校办学特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措并举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着重意识的培养和实践体验为主,重视和加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实施质量,通过完成各级各类项目和参加竞赛获奖督促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效果,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品质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室,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教研科研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创新水平.借助外部资源优势,探索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双赢的创新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7.
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但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存在研究生培养重创新轻创业、跨学科“双创”团队组建困难、科研与“双创”冲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理工大学提出了加强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落与竞赛育人协同培养模式、建设优秀“双创”导师队伍、搭建“双创”赛事与实体平台基地、营造“双创”文化环境和探索长效机制等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三三三一”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生就业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8.
窦立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1-115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推进自身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在深入剖析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围绕“立德为先、专业为本、能力为重、产业为导、创新为魂、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管理手段六个维度,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也对高校双创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外语专业作为文科类学科,受到专业类型特点的制约双创教育发展滞后。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旨在探究双创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文兵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为适应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落实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决策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中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全 相似文献
11.
王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4)
对大学生进行以创新和创业为中心的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对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分析探索,旨在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创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谢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74-78
湖北民族学院是中国13所民族院校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末为顺应自身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发展趋势,开始集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校坚持稳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道路,“十一五”期间提出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要求构建了培养框架。学校需进一步借鉴其他高校的优良改革成果,并且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平台、通识教育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建设,构建高质量、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