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经中的“目连故事”情节丰富、想象奇诡,其类型主要有四种:飞行,斗法,上天入地,地狱救母.通过对敦煌《降魔变文》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故事和救母故事以及六朝志怪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佛经故事在传入中土后经过有意筛选,附会一定的宗教信仰模式,至唐代变文完成了本土化转变.经变故事的情节并不局限于原有佛经故事,而是融合不同故事情节,形成搬演时生动曲折的效果,更具故事性和宗教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目连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文,源远流长。《目连救母》故事最初出自佛教经典《佛说孟兰盆经》,唐五代变文中就有多种关于目连的变文。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冥界演进为视角,结合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以及宋代《玉历至宝钞》和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对《西游记》中的冥界进行了考证,指出《西游记》中冥界是以《入冥记》为核心,在流传过程中又有所增益而形成的,其中"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连救母”是对中国民间习俗、戏曲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化故事。《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是敦煌出土的载述该故事的唐五代时期文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汉学家们先后对该文献进行了英译,其成为在西方文化语境讲释“孝道”这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文字载体。通过双语语料的描写与对比,收集可观察的文本数据,可探究汉学家英译重构敦煌“救母”叙事过程中的决策机制和特点,以便为多语文化语境中“中国故事”的翻译与传播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5.
佛教地狱思想对鲁迅影响深刻,在其作品中对《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玉历至宝钞》和《何典》等典籍屡有提及,鲁迅以地狱比类人世间,在行文构思中对地狱多有借鉴,对地狱“无常”亦有所考证。因此,“地狱”对理解鲁迅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连救母的故事源于晋《佛说盂兰盆经》,讲的是目连的母亲刘氏犯了佛法,被打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目连是个孝子,为了救母,出家苦修,历经磨难,终于仰仗佛法救母出狱,得成功果。到了北宋时期,《目连救母》的杂剧在民间盛演不衰,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7.
法藏P.2185号敦煌写卷是《净土盂兰盆经》的唯一抄本,也是该经存世的唯一孤本。该经旨在奉劝民众造盂兰盆并于七月十五日供奉佛僧,为现在、七世父母追福。这部中土僧人撰述的佛典是佛教孝道观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其取材甚广,除借鉴《盂兰盆经》外,还征引了一些当时流行的佛经及佛经注疏。本经的编纂既为唐五代官方、寺院与民间耗费巨资造盂兰盆及供奉物品提供了佛典支持,也为盂兰盆斋会范文的制作新增了素材。同时,为盛行于晚唐五代的目连变文中目连母堕饿鬼地狱故事的书写添加了母题。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八月以前,这部佛典远播日本,与《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等,同是日本各大寺院举办盂兰盆斋会时的常讲经目。  相似文献   

8.
“地狱救母”故事历史悠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而《格斯尔》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蒙古族“地狱救母”故事的典型代表。本文重点探讨《格斯尔》“地狱救母”故事的母题,从“入地狱”母题、“追寻”母题、“轮回转生”母题三个层面梳理“地狱救母”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并进一步阐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论语》“自经于沟渎”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经”字当作“刭”字,二者形近而误。而“沟渎”当指一地名,代指不出名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先秦文献中“尚书”的表达仅两处。一处在传世文献《墨子·明鬼下》中,此处的“尚书”并非经书名,也非讹误,而是《夏书》的修饰语;“尚”是表尊崇的程度副词,反映了墨子对大禹以及《夏书》的极度推崇。另一处在出土文献帛书《要》中,此处的“尚书”也并非经书名,而是指所有“上古的典籍”;“尚”是表时间语词,为了突出《周易》的特殊地位。因此,“尚书”在先秦文献中均与经书名《尚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