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就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佛教东传以后,中国佛教的伦理化倾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佛教中国化进程所使然。必须看到,尽管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中国佛教作为印度佛教在中土的延伸,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把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完全割裂。基于这一点,我们讨论早期佛教的伦理化倾向,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所赖以生长的中国伦常社会的文化基壤,就有助于了解中国佛教伦理化的中土之源、印度之根,在根源与土壤中,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伦理化的契机。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伦理化倾向,主要是指佛教  相似文献   

2.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雄峰 《晋阳学刊》2014,(1):142-145
一般认为,中土对于印度佛教戒律的翻译与实行是与三国时期。但至法显时,它们均已佚失。因此,法显西行求律所抄回并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出之《摩诃僧祇律》和其他戒本,对印度佛教戒律于中土的译介和实行之先河,从而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即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而本身不畏艰难险阻,西行求律之壮举,不但给众生以精神之激励,且于中印宗教文化交流之层面,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开创了中外文化之交流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目的是在特定时代与地域界限内尽可能好地解答生活问题。产生于人类一定发展阶段之上的佛教,无疑可视为古代印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哲学。因此,探讨它的中国化至少需要把握这二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它所蕴含的印度文化的思维内核是怎样为中土思想家所改铸纳入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的;二是,作为一种关于人生价值及其实践的理论,它是怎样为中国社会所理解、接受而产生现实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并为中国文化所吸收、整合,以至于最后形成东亚佛教文化圈,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过去人们对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理解往往偏重在佛教与汉地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上,而忽视了佛教的中国化还应当涵括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对佛教的接受和信仰,忽视了对中国佛教三个并列的亚型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傣语系小乘佛教的整体研究。而这些少数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又采取了与汉地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并有其独特的信仰根源。本文正是试图从宗教文化学的角度来探索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又是如何接受佛教的。  相似文献   

6.
福田思想是佛教教义中极具号召力的慈善思想,是佛教实施慈善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作为异质文化,佛教在与中土儒、道伦理相融摄过程中,其福田观念中积德行善、自利利他等要素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并内化于人们的价值信念中,使之成为社会道德伦理存续的重要心理根基。此种价值信念在实践上表诸于扶世助化、社会救济、生态保护等社会功能,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慈善事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发挥佛教福田思想在社会慈善领域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佛教的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其形态主要包含了用以供养三宝之音乐和用以吟诵佛经之音乐。佛教音乐产生在重视口耳相传的传统印度社会中,因而其满含神圣性和仪式性特质。佛教音乐的核心要求就在于规范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完善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达到社会等级有序、安定和谐的目标,这种合宜性要求成为佛教音乐与中国礼乐衔接之桥梁。然而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形态却并非如此。中国特色的鱼山梵呗并不能涵盖佛教音乐的全貌,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礼乐之比附和格义亦就此终结,中国佛教音乐逐步本土化,其神圣性和仪式逐渐消解而呈现出兼容性和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地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与此相应的伦理观念背景,小乘佛教在汉地无法形成气候.但是,笔者认为,小乘佛学,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摩"即"毗昙"之学对中国佛学、佛教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必要对小乘佛学对中土大乘佛学的潜隐的作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东晋道安的般若思想与"毗昙"的关系作初步考察,指出毗昙对道安的般若思想的影响,以此为个案,作为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是一个外来宗教与原有本土文明交流融合的范例。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接触,由争斗而融合,并于隋唐时期结出硕果:创宗立派,自立门户。这展现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说隋唐是佛教在中土的开花结果时期,那么两晋则是扎根发芽期。对“佛教何以能在东土扎根”这一问题早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应以综合的态度,由里及外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才能得出较为完整的客观的结论。两晋上承汉魏,下接南北朝。就汉魏而言,因其属佛教初传期,故传播地区有限,信教人数也有限。总…  相似文献   

10.
一、小引佛教与中国政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大而言之,它包含政治对佛教的决定作用和佛教对政治的反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兼论这两个方面,但侧重于后一个方面。中国佛教渊源于印度佛教,因此,首先简述一下印度佛教对政治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佛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理论在中国达到高峰。中观般若在印度佛学里,代表一种特殊的直觉智慧,其思想体系和价值结构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美学思想经鸠摩罗什、僧睿、僧肇等绍介、阐释,系统传入中国,并内在地实现了由佛学、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在理论的内涵及构成上也完成了中国化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变文作为一种佛教通俗讲唱形式,旨在通过普通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宣扬佛教思想。而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从《目连变文》出发,简要探讨了业报轮回这种古印度思想在进入到中国后的变化历程及其与中国古代固有思想的激荡互融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克翘 《文史哲》2003,(4):121-127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佛教和印度文学两个方面。其人生观和文学创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其佛教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思凡  徐弢 《云梦学刊》2012,33(2):53-57
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它逐渐背离初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蜕变为以"欲界的低级天神"为中心的宗教。为借鉴这一教训来探求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他按照"契理契机"的方法论考察了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菩萨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从无到有、从人而天、从天而神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晓虹 《兰州学刊》2006,(10):21-24
儒佛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学从伦理道德、王道政治等经验层面对佛教进行批判的同时,汲取佛教精华,重新发掘、解读儒家经典,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从形上的高度揭示佛学的缺弱,为时人提供了不弱于佛教的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和形上关怀,进而消融佛学,形成了宋明理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7.
王玲  王大伟 《阴山学刊》2012,(2):107-110
慈悲与宽忍是佛教的重要思想,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两种思想逐步融入中华传统文明中,无论是对提升民众道德修养,还是为政府提供治世之方,都有他们的踪影。佛教中的慈悲与宽忍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研究得当,其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亦农 《云梦学刊》2010,31(1):117-119
瑜伽是古印度六门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流派,它是印度教徒为了实现精神解脱进行的重要的修行方法,分为许多种.其思想和实践都非常复杂。瑜伽派思想先于佛教思想而建立,其中的一些修行理论被佛教所吸收和融会,瑜珈虽不是一种宗教.但与印度宗教有着千思万缕的联系.瑜珈术的造型与佛教人物造型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