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卷首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亦遭受严重冲击,目前虽企稳向好,但仍面临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三农”问题等系列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行为金融在中国:现状、前景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金融迅速兴起并引起国内理论界和机构投资者的特别关注 ,但这种关注仅仅停留在评介层面。要想使行为金融真正在中国生根并获得发展 ,中国行为金融研究必须有新的突破。为此 ,笔者提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行为金融到底能够给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实践带来什么 ;二是中国行为金融研究与实践能给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随后 ,本文就“行为金融在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初步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并对行为金融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社会对其经济效益关注有加,但对文化产业的本土特色、人才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深层的问题却鲜有涉及。对此,本文尝试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比较和案例分析,试图使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提升从业者整体水平等方面有明确的意识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为全球金融海啸:路径剖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人们深陷迷惑和恐惧之中.透过这场危机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到这次全球金融海啸发端、蔓延的根本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扭曲和不完善所致:是在美国拥有美元发行"特权"、美元作为世界交易和储备货币的背景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和做法所致.要应对这场金融海啸,我们采取的对策应该是: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必须正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一步实行"扩大内需"的基本国策:创建与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和交流平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相似文献   

5.
刘志伟 《21世纪》2000,(4):22-24
20年前,中国的改革历史性地选择了从农村起步。今天,当面向21世纪思考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走向时,人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依旧在农村,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的文明和富裕是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都与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极高的美联度,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病灶在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的巨大反差(一)导致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现象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收入持续减少,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民消费份额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在转轨以来,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和其他国家的转轨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经济转轨绩效差异的原因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金融支持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用两种视角(基本特征方面和本质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做出预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重新思考马克思社会主义及其在当代的理论与实践,至少可以得出三点重要启示: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二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三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纺织品贸易额屡创新高。而中美纺织品的贸易摩擦也"水涨船高",其中,美国设定的非关税壁垒成为影响中美纺织品贸易的一个关键因素。非关税壁垒不只是贸易上的问题,其背后被赋予了很多政治的意义。从政治因素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可以更合理地解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尤其是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9.
在提出中国金融体系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中国金融体系是这个伟大创造中的一部分。由于资金的高速低成本流动使得金融体系中所有问题都具有全局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渐进性改革的发展道路从而呈现出很多局部性的特征,这就导致了一系列渐进性改革的结构性套利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金融稳定列为三大攻坚任务之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再次强调了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与完善分配制度问题。中国的资本无序扩张问题本质上是源于一系列渐进性改革的结构性套利机会,这种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套利行为扭曲了中国金融定价体系,破坏了分配秩序,更会冲击中国的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利益的内涵是人们对现实与未来"好处"的追求,利益诉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愈发重要,并成为时代的特征。然而,现实中的利益调整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单纯的物质利益上面,在精神利益调整方面没有深入展开。本文从利益的内涵入手,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从两个方面建立起对利益的度量指标体系,为新时期的利益发展与利益调整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创业板公司与主板公司比较会有一些差别,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其财务问题的共性远大于个性。基于专业兴趣及教学需要,解读分析创业板公司的财务报告,以财务的视角试图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金融政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已有农业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此作了相应对策的思路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我国各级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高校在实施民生工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政策宣传、积极改善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拓展资助工作外延,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使国家实施民生工程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诚信是金互助谦让的处世理念,养成自立自强敬业爱岗的品格,以参加公益劳动的方式积极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是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重要内容。做好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农村基层的财务管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现论述我省农村基层财务核算的形式,指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议题多次被各国政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一直被忽视,法律法规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中美两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认知当前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资源,设计出一个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在后危机时代金融市场中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在给各国经济以重创的同时,也激起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关系的重新审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二者在现代金融发展过程中既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金融监管松驰导致二者关系失衡虽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但加强管制并非我国当前处理二者关系以走出危机阴影并防范和遏制金融风险的良药。重塑效益性与安全性相统一的金融发展观,坚持金融创新不能动摇,改善金融监管并在金融创新中及时跟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全球治理理论构建金融规制体系是各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有效渠道,而作为全球金融治理领域内除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外的另一种重要力量--跨国规制网络,正在全球推动着“硬壳”金融软法的发展、最优金融规制体系的形成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合作。跨国规制网络以协商一致为基础,具有灵活性、专业性、及时性等优势,尽管“软法”性质的跨国规制网络存在分配问题和执行问题,但是政治因素与国家利益考量也使得它的有关规则得到良好的遵从。  相似文献   

18.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金融审慎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审慎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含义,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与大国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模式。美国经济长达一个世纪的持续稳定增长与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密切相关。日本经济近20年增长乏力,重要原因是日本金融体系功能的缺失。对中国来说,美、日两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构建一个具有强大资源配置功能且能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的战略匹配,是金融危机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及防范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着资金流动性差、竞争能力弱、抗风险体系不完善、人员力量不足、素质不高等现状及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市场化风险较大、利率风险较大、管理不善金融犯罪时有发生等金融风险隐患的分析,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较为突出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