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什么是仲裁?什么是人事争议仲裁? 仲裁,也叫“公断”。它是指当事人发生争议协商不成,调解又达不成协议时,由仲裁机构以独立的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发生的争议作出裁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问:我所在单位曾多次改制.名称也更换过几次。我能否申请仲裁确认我的连续工作年限?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职工要求确认工龄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但若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停工医疗期和经济补偿等争议,涉及职工工作年限的.可作为劳动合同争议通过仲裁途径处理。因此.在双方未发生实质纠纷的前提下,不建议通过仲裁确认工龄。  相似文献   

3.
劳动争议可否适用约定管辖 2012年6月,黄某与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黄某工作地点在重庆市渝北区.劳动合同同时载明:“发生劳动争议,双方不能协商解决的,只能向上海市徐汇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复议,对仲裁、复议裁决不服的,双方可以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4.
国家人事部颁布的《人事争议仲裁暂行办法》,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走向法制化迈出的可喜一步。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开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调节器”重要作用。人事争议仲裁的司法救济,是一种对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保护的司法补救措施,也是对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支持和司法认可,更是对争议仲裁机构工作的监督与审查,防止发生错案唯一有效的司法补救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仲裁作为我国仲裁制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解争议纠纷、消除社会梗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说人事仲裁和劳动仲裁都是借鉴民商伸裁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现结合在实际仲裁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对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一下简单的比较。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执.因此,高效公平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和公开简洁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是广大劳动者所呼吁的.然而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处理程序却不容劳动者乐观,特别是劳动者欲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时.一般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直接诉之法院,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对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必须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处理所设置的这样一个仲裁前置程序从<劳动法>颁布以来的众多的事实看,确实存在种种弊端,通过对仲裁前置弊端的分析,重建最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赵会元 《人才瞭望》2006,(1):101-101
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是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争议仲裁员处理人事争议,及时化解人事人才领域的各类矛盾,营造和谐的人才工作环境,有利于维护人才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仲裁员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是树立人事仲裁工作威信、妥善处理人事纠纷的有力武器。作为一名仲裁员,一方面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另一方面又要置身于弱者的呼唤之中。因此,仲裁员必须培养三种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5,(1):97-97
你在食品站工作时间长达30年之久,一直从食品站领取劳动报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你没有与食品站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从双方之间这种管理与被管理、提供劳动领取劳动报酬的关系,可以认定双方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食品站属于全民所有制性质,你有权要求食品站发放退休费,这属于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你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相似文献   

9.
仲裁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承认和采用的解决争议的有效方式。人事争议仲裁是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调解或裁决的活动。1995年国家人事部正式提出,要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公务员法》的出台,从法律的层次上明确了要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使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有了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结合吉林省人事厅人事争议仲裁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现实意义一是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是人事  相似文献   

10.
《人才瞭望》2008,(8):110-110
洛阳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人事争议仲裁当事人选择仲裁员试行办法》。办法规定,洛阳市人事争议仲裁双方当事人申请仲裁时,有权在面向社会公布的仲裁员名册里符合条件的仲裁员中各选择1名参与案件审理(应当回避和因故不能参加案件审理的仲裁员除外)。该办法还对人事争议仲裁当事人选择仲裁员的原则、仲裁员的聘任及仲裁庭的组成等作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巴中市开庭审理首例适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处理的人事争议案本刊讯7月17日,巴中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仲裁庭,对韩某与巴中市人民政府驻宁波办事处人事争议纠纷一案进行了审理。此案是继新的《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实施后,按照国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今后怎样搞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我国现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提出自己的粗浅认识和思考。一、我国现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一)国家没有上位法。国家人事部于1996年5月成立了人事争议公正厅,1997年8月向全国印发了《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发〖1997〗71号)。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人事争议仲裁部门行政规章。但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和经济财产…  相似文献   

13.
刘涛 《人才瞭望》2014,(10):8-9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作为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的主要手段.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着力解决劳动关系基层基础工作薄弱、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调解仲裁工作.增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是新时期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人才瞭望》2009,(7):42-43
为掌握分析全市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情况。提高全市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审理案件的水平。推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向纵深开展,按照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开封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建立重大人事争议案件报告制度、人事争议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和定期报送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统计报表等三项制度。市仲裁办将结合自身工作和县区报送情况,及时汇总,报送省厅,为上级部门指导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将定期对县区报送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对县区仲裁机构的年度考核,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7,(12):99-100
一、案由 申请人朱某,某报社记者。因履行聘任合同与被申请人某报社发生争议,向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相似文献   

16.
刑事调解制度即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的由中立的第三方主持的对犯罪行为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解决的诉讼制度。刑事调解制度的确立与刑事诉讼法所追求的公正、效益价值相契合,调解书替代判决书并不简单的是一种争议解决手段的替换,而是将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僵硬的诉讼程序中,在某些案件中赋予当事人,但此项制度在我国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以下困境。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9,(1):45-45
请问:员工向当地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具体的仲裁申诉时效和办案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解答:根据《劳动法》第82条的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相似文献   

18.
唐佳 《人才瞭望》2008,(3):22-23
《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就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它是劳动仲裁工作的有力支撑。人事争议仲裁虽然在《公务员法》第一百条中提了一下,但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发生的人事争议的处理还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撑。大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小到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都没有立法。  相似文献   

19.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作为我国仲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借鉴民商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经过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事争议处理暂行现定》的出台是人事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体系,备地人事部门都积极开展了人事争议仲裁工作, 但在具体人事争议处理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亟待解决。人事争议仲裁的性质问题 有的地方立法把人事争议仲裁界定为人事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以依照《行政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依法…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8,(2):105-105
一、案由 申请人王某,女,汉族,1954年出生,某学院系主任。自1989年3月被学院聘为管理人员。先后被聘为该院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4年11月学院下发文件,通知其退休。申请人以其为聘用干部身份,不到法定退休年龄55周岁,不同意退休,双方发生争议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