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2.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增长的。原始人的欲望是相当低的,他们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维持生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的欲望也发展了。享受的需要就是在生存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这种享受不仅仅只局限在物质上,还有精神的、文化的,以致发展到人的最高级需要,即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实现自我的欲望。然而有些思想家认为这种欲望的发展会导致社会淳朴风气的败坏和人的堕落,主张尽量减少或压抑这种欲望。老子  相似文献   

3.
在“躺平“”摆烂“” emo”等词语充斥青年网络生活及其现实世界时,学者们一方面认为青年“低欲望”是挫折后的无奈和缺乏奋斗精神的低迷状态,另一方面指出青年“躺平”“摆烂”只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偶尔休憩,并非真正的欲望降低。那么现状究竟如何?这种“低欲望”的认同状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调节?为此,本文以抗逆力的缓冲与免疫模型为研究框架,对青年“低欲望”认同的调节过程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青年“低欲望”认同的发生率为19.39%,其“低欲望”认同受韧性品质与韧性资源共同调节,韧性资源与性别等人口学指标共同构建了青年的结构性不利,两种路径缓冲机制与免疫机制同时存在,且其间接效应同等重要。这提示人们对青年“低欲望”的教育引导可通过韧性品质培育与韧性资源两种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道德动机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所要澄清的是欲望和理由究竟哪一个在行动者的行动激发中发挥着更基础和更根本的作用。动机休谟主义理论主张道德动机来自被恰当定义的欲望,动机康德主义理论认为行动的动机来自不依赖欲望的理由。这一问题对伦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最终的论断是欲望占据基础地位,那么这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情感主义的结论,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非认知主义和非实在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最终的论断是不依赖欲望的理由占据基础地位,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理性主义,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某些教师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时常将欲望与理想混为一谈,给理想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联系到某学生对班集体和国家大事不关心,成天想的是自己毕业以后如何才能有个理想职业、好的住宅、高档家电等等,他们便批评道:"不应当只有个人理想".显然,在这里,他们是把理想分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两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思想教育界是公认的,无可厚非.但如果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个人理想"?老师批评学生的那种"个人理想"究竟是不是个人理想,就需要作深入的探讨了.  相似文献   

6.
运用拉康理论研究《裸体吃中餐》中鲁比主体确立过程,认为人独有的认同欲望使鲁比的主体确立,但由于欲望是对他者的欲望,所以这种欲望使得鲁比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人成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欲望竟然是财富增殖的幕后推手。18世纪思想家休谟的这一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影响着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进程。在哲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界定为痛苦或快乐的情感体验,自私或慷慨的情感动机,并通过祛魅揭开了欲望的不知餍足的本性;在经济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看成经济活动的根源:欲望是劳动的唯一动机,单个人的劳动产品无法满足欲望的多重性导致了交换,欲望无限与财富稀缺的对立,造成了私有制的分配方式,等等。然而,休谟彰显的欲望是自然性的欲望,从自然欲望的膨胀到社会财富的增殖之间存在断层。这种遗缺历史、物质维度的欲望致使休谟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欲望和财富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从理论上对问题开启性的探讨,为斯密、马克思等后世思想家的理论创新预设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8.
达尔文 《社区》2010,(5):50-50
我8岁那年,被送进一所日校读书。这时,我对博物学.特别是对采集的嗜好大大地发展了。我试着为植物定名,并且采集各种各样的东西,如贝类、印记、书信上的印章、钱币和矿物。可以引导人成为分类的自然科学家的这种收集欲望,在我很是强烈,而这种欲望显然是生来就有的,我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曾经有过这种嗜好。  相似文献   

9.
通常心理学家是这样理解动机过程的:当欲望(以往多称为驱力,本文为欲望)升高时,痛苦情绪随着增大;当欲望降低时,痛苦减少,同时伴随着快乐情绪发生。事实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在有机体的动机中,不是欲望、痛苦和快乐三者结合在一起;而是欲望与痛苦、欲望与快乐分别结合在一起的。动机是人和动物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实现目的的机制。疑问动机和指令动机这两种动机对解释人类的思维、意志及随意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动机目的一级级逐步实现,最后达到最上一级动机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起,身边的蛋糕变得越来越松软、细腻,但很少有消费者会想到:这超乎想象的美好口感,究竟是怎么来的?唇齿间欲望的满足,对健康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对《哈姆莱特》所作的各种解释中,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种解释的支点是将哈姆莱特之谜纳入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之中。但是,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却从自己的理论逻辑出发,得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在弗洛伊德那里,这出悲剧的关键是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欲望;而在拉康这里,关键是哈姆莱特母亲的欲望,菲勒斯被拉康用来表示母亲欲望的能指。  相似文献   

12.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符号抽空,成为空无的主体.与此同时,无所指的、只在能指链中不停生发的身体欲望,作为资本体系的模范要素被不断生产出来.空无的主体追逐着漂浮的能指,渴望着空洞的能指建构的自我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幻像自我不过是资本主义符码秩序结构即能指链的强制,身体所欲望的也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在铁凝小说的欲望叙事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陷入了追逐欲望、背离爱情的漩涡之中,呈现出女性生存中欲望与爱情分立的模式。立足于这种女性生存困境,铁凝从女性所处的困境和自身的缺陷出发,进行审视和反思,试图寻找女性命运的出口,冲出欲望的重围,探寻女性理想的爱情情境。  相似文献   

14.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 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7,(12):14-15
我所见到的最为普遍最具毁灭性的心理趋向,就是专注于我们想要得到的而非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到底拥有多少似乎并不重要;我们只是一味地扩展我们的欲望单,而这使我们永远不会满足。“这一欲望得到满足后我就会幸福”——这种心态在该欲望真的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望。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之后,诸多理论建构和批判奠基在父亲欲望理论的偏见之上,国内相关论著偏于复制而较少创建。在此理论前提之下,从弗洛伊德、克里斯蒂瓦欲望论语出发,追踪父亲极度欲望的丰富内涵:死亡和乱伦、模仿和返回等。这种超若建构将为国内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消化和发展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近年的丁玲研究中,晚年丁玲究竟是"真左"还是"假左"似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而比这一"求索"更为重要的是把问题放回到历史活动本身.如果我们对历史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那么这种二元对立的"左右"之分就不能满足我们的探求欲望.只有将体制建构、性别政治以及其它种种以往丁玲研究中不被注意的"侧面"同时包含在内,以为问题的指向和边界之一,变"盲点"为新的研究视角,历史的真相才能被我们更多地接近.  相似文献   

18.
在拉康的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主体的爱情真相。爱情属于想象界,欲望属于符号界,性爱则定位于实在界。爱情必须在与欲望和性爱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得到理解。爱情是一个发源于想象性的投射,维持在欲望的符号交换,遭遇到性爱实在的过程。当代爱情的新形式——网络爱情典型地展现了这种爱情的博洛米尼结。爱情的真相也是当代主体的真相,它揭示了传统启蒙主体向当代犬儒式分裂主体转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把莎剧<特洛伊斯和克瑞西达>和乔叟的同名长诗以及<伊利亚特>进行比较,此剧不论是写爱情,还是写战争,其实质都是写欲望,欲望应由根据理性所制定的制度进行制约,所以此剧在主题上是统一的,莎士比亚写欲望是对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个性解放的一个深沉的有远见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是他开始伟大悲剧时代的前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