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货币供给冲击、产出与物价--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中 ,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水平。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 ,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代中国1910-1935年的货币供给决定机制做了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代中国的货币量是银价变动导致的白银国际流动和国内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力度决定的.根据近代中国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和货币理论的逻辑,本文认为,1910-1935年中国的货币供给属"不可控外生变量"性质,这种货币性质对经济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4.
2004年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之争,蕴含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呈现了在中国学术演进中,世界学术新潮的横向影响和业已成为现代新传统的学理演进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文论传统性格中学科建设与文化先锋两种功能在新时代的分裂;三是中国学术体系对文学理论的命名错误和学术机制的相对僵化对这场争论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2年底,中国国际储备已达到28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少经济学家提出种种异议。如斯蒂格利茨就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加剧了世界通货紧缩的观点。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根源不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增长的国际储备,相反,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国际储备,是应对世界经济动荡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以投资效应的三大传导渠道作为理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投资效应存在区域非对称性;其次在三大传导渠道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导致我国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主要反映在信贷传导渠道上,并通过建立各个地区实际投资与当地新增信贷的VAR模型,来验证货币政策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法律中普遍存在语法失范问题,一些部门法中更是比较突出,主要有成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虚词错用、词语的位置不当、句式杂糅等类型。尽管这只是我国现行法律这块碧玉上的一点瑕疵,但已经直接影响了法典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必须引起立法者、司法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揭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方法,建立三阶滞后PVAR模型,对中国31个省级单位1994-2004年的公路投资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其相互间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多重的和多样的,两者间的基本关系是“非对称互动关系”。本文依据实证结论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称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政府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投资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改革开放后二十年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般性原因探讨出发 ,引出这一现象微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居民户、企业、政府、银行等经济主体货币需求量的变化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趋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转轨经济增长中的金融约束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约束理论是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总结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而提出的一种适应发展中国家采用的理论与政策体系。文章在对中国转轨经济中的金融因素做了分析后,认为中国转轨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实施了金融约束政策的结果。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实施金融约束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金融约束政策的使命已基本完成,需要实现从金融约束到金融市场化的转变。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公有经济部门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加快利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1.
理性预期革命在当代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已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本文从理性预期的视角探讨公众的理性预期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践,分析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真正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培先 《学术研究》2001,18(1):37-38
我国居民收入的三大差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土地所有权不能在经济上有效实现和地租分配的不合理,应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土地所有权出发,分三个层面对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给出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区域货币与世界货币:人民币前景判断与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群 《学术论坛》2006,(9):76-82
文章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成为亚洲货币或世界货币的可能性。认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的一种有利于中国的配置。由于多元世界货币的竞争态势决定了人民币在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而,规避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永久性地稳定人民币的币值,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随着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必然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