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广州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急需强化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广州人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社会公德建设是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性工作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最低层次、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即列宁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它主要指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尊重他人人格、救死扶伤、讲究卫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公德与私德相对应。前者是指同集体、组织、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是指同私人生活和交往有关的道德。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特殊的和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占据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除了每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总体道德之外,依据人们不同的公共生活领域,可以大体划分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职业活动领域中的道德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它们互为作用.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家庭美德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我国在道德建设中,既要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也要重视个人品德建设.相对于前者公德所具有的公度性、他律性和制度性而言,作为私德的个人品德则具有私人性、自律性和自决性的特点,并且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构成了辩证统一的道德整体.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既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从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又要从微观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注意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素质,以实现公德与私德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见危不救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国内某杂志刊文称: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一个犯“见死不救罪”的人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后因该消息不实,发布者受到了批评。然而,该“新闻”刊出后,许多人信以为真而拍手称快,这反映出社会对见危不救现象的憎恨。对此,笔者不妨谈些浅见。 刑法应增设“见危不救罪” 在日常生活中,见危不救现象屡见不鲜,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主要表现有三: (一)败坏社会风气。见义勇为、互助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被讴歌和提倡。相反,见危不救则完全违背社会公德。若任其泛滥下去,必然败坏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4.
研究价值问题应该采取生存哲学的视角,原因在于价值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实现.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用善恶评价的价值,与社会人伦关系结构、道德原则和规范、美德能够满足和促进人们所处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关.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道德价值也有着历史性.而道德价值有一种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各个历史时代则具体化为当时的“好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5.
诚信: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展 《探求》2002,(2):65-66
什么是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诚信的故事。我国素有“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 ,与其它民族瑰宝一样 ,千百年来它一直对人们的生存发展予以深刻的启示。时至今日 ,诚信仍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品德。一个人 ,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无诚信 ,是衡量此人、此地区、此国家和此民族道德水平的标志。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 ,必然也是一个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的贫穷落后国家。当前 ,健全社会信用 ,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导语社会募捐是实现社会捐助和慈善捐赠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弥补第一次生产分配和第二次税赋分配的缺陷与不足,缩小财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在国际上,社会募捐被看作是评判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募捐不仅是道德、道义的安排,更是一种必需的制度设计。“乐善好施”、“节用以爱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回报     
冯庆旭 《唐都学刊》2013,29(5):11-16
道德回报是道德的内在本质要求,是公正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美德的充分彰显和具体体现,它使有序的社会伦理生活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道德自身“利益”实现的必要条件。道德回报之道德既是现实性道德与理想性道德的统一,也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道德回报之回报包括“对道德的内在回报”和“对道德主体的外在回报”两个方面。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政府的道德化,并主要通过对行政人员的“赏善罚恶”实现政府对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供给。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司法裁判的二元目标,是法律的规则性、规则的理性与限度之张力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司法语境中,社会主义法治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政策的构成性前提,也是其实践的规定性组成部分.遮蔽于道德理由的规则之治,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也有其限度和局限,这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的践行性前提.相应地,落实“法律效果”就是最大化规则之治的优点与功能,以维系秩序与保障权利;关切“社会效果”则是基于规则适用结果与最优道德判断的不一致性,要求适度返回法律背后的道德理由,平衡法律适用的社会效用.法律效果在法治国家司法中处于优先地位,对社会效果的考量,须设定各种制度与方法约束.唯此才能使司法裁判做到“规范上封闭和认知上开放”,真正实现“两个效果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人为什么而活,本质上受价值观支配,核心是信仰。理想信念的最高形式也是信仰。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当属哲学范畴。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头顶上的星空是指人的信仰,博大深邃,是我们永远探之不绝的神秘所在:道德律是指内心的秩序,即适合一切社会和时代的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这两样东西,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过两个基本途径进行道德评判 ,一种是通过事件所产生的结果 ,另一种则是通过得到社会认可的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前者称为目的论评判 ,后者称作道义论评判。人类得到的评判之所以如此复杂 ,正是由于这两种标准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冲突。哲学家们常常提出一些道德问题来说明这种冲突 ,例如“电车困境”(trolleydilemma)。在此场景中 ,一辆有轨电车正全速冲向两个卡在轨道中的人 ,而停车已经来不及了。冲突是很明显的。让电车冲出轨道会导致一个人 (司机 )的死亡 ,反之则会导致两个人的死亡。根据目的论评判 ,前一种选择是正确的 ;而根…  相似文献   

11.
文艺创作应当怎样表现爱情,这是关乎文艺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朋建设的重要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的社会关系方面,表现爱情的作品则有其特殊的功能。爱情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成分,什么是高尚的爱情,什么是庸俗的爱情,文艺这个“道德法庭”应该提倡哪些合乎共产主义道德的东西,谴责与惩罚、审判哪些不合乎道德的东西,是否正确体现共产主义道德伦理观念,应是评价表现爱情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陈艳  孙峰 《唐都学刊》2006,22(6):66-69
和谐首先是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习俗作为社会“隐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以其所独具的社会调控功能而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要素。习俗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引导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优良习俗而摒弃、批判陋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信用社会的道德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复 《浙江学刊》2003,(5):52-57
信用社会 ,呼唤信用的道德。在一个信用社会的道德体系中 ,“诚信”的道德价值系统和“信用”的行为规则系统 ,构成该道德体系的核心 ,市场伦理和商业道德 ,构成该道德体系的中心内容 ,公正、正义、仁爱、公益、互助、责任等人类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 ,构成该道德体系的基础。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信用”道德体系 ,则最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荆学民 《求是学刊》2007,34(1):38-45
道德信仰是一个生成的完整范畴。“道德”是其基础,信仰是其“着力点”。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一是指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对“人性”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信仰)是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道德信仰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它依赖信仰实现道德中所谓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人们对“人性”与“人生意义”有相当不同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信仰也据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指向:一是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一是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深化道德信仰研究,有利于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基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聚功能,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家族的重要地位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孔子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儒家所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如何建立一个凡俗与和谐的社会,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论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首先,儒家从来不把个人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把人理解为社会性的存在。儒家认为,“五伦”是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这五种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定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亲”,统治者与百姓间的“义”,丈夫与妻子间的“别”,年长者与年幼者间的“序”,朋友  相似文献   

16.
欧洲富国挪威,作为非石油输出闭组织的成员,石油输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连续多年被联合刚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位于“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排行榜”之首。挪威人口子过得平心静气,生活富裕,但不忘乎所以,即使有贫富之差,也不足以造成社会矛盾,慈善业不作为宣传工具,而是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和伦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海 《唐都学刊》2012,28(2):59-63
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道德”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性自由的定在,“伦理”则是成为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的那种自由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道德”主要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证和阐发的“得道之‘德”’,“伦理”则主要是由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者们所阐发和构建的社会典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伦理”高于“道德”;在中国文化中,则是“道德”高于“伦理”。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古为今用”,正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这是当前道德建设中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研究、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提炼、发展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意义,并通过这种结合克服和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不良道德行为。一、把以社会、以国家、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先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以及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结合起来,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范仲淹的“先天…  相似文献   

19.
上帝在并且与我同在是康德终身的信仰,但上帝怎样在、怎样与我同在却是康德“批判哲学”神学观的核心问题。康德指出,上帝应是经验世界的非在,宗教神学本体论、教会神学宇宙论和自然神论证明等关于神的观念偶然随意,并不能证明上帝之在。经验界的上帝死了,道德世界之在、内心希望之在才是上帝的居留之所。人类只有通过对道德的探索才可能确立上帝之在。道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的基础则是人对自由的呼唤和自由的实现。当人向道德的上帝敞开自身,人便开始了一种源于信仰、显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直觉:思。“思”使我们走向上帝,“反思”则使上帝接纳了我们。真正的上帝应是人的自由生存的注解  相似文献   

20.
一二十世纪初是刚刚走进新世纪,新思潮开始蜂涌的时代,是正在摆脱世纪末的绝望空气,重新审视一切的时代。在中国,大批有识之土也从人道和伦理出发,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贫富对立和工人受奴役的罪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一伦理上的切入,乃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契机。从当时各派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情况看,首先,他们都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其正宗。其次,对中国人最具吸引力并被最早接受的,是实行公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值这一理想模式。社会主义当时被概括为:“土地资本之公有”,“生产之公共经营”,“社会的收入之分配”,“社会收入之大半。归于个人之私有”四个方面。这是一个尚不知如何实现但却是极美的境地。他们惊叹:采用公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社会主义,“非奴隶之制度,平等之社会也。”“非专制之国家,博爱之社会也。”(《社会主义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