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当重不重""当轻不轻"的倒挂性局面.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传统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复归,它应当是新时期的基本刑事政策,任何刑事政策都应实践性地转化为刑法规范,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应当加速其刑法化的进程.以刑事政策刑法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应尽快用修改刑法的方式来根本扭转刑罚轻重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李震 《齐鲁学刊》2007,(5):157-160
当代世界刑罚的发展趋势是刑罚的轻缓化。刑罚的轻缓化有其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最重要的现实表现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刑罚轻缓化必然性的理论根据是刑罚的人道性、刑罚的谦抑性和刑罚的有限性;刑罚轻缓化必然性具有有利于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有利于犯罪人改造等多种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彭辉 《东南学术》2005,(3):127-133
国家的刑事政策以发挥刑罚惩罚和预防犯罪的作用为目的,而科学地行使刑罚权,充分发挥刑罚的作用是刑事政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首先通过对刑罚权理论的逻辑前提命题进行分析并深入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刑罚权分化予以思考,最后探讨了刑罚权分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所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态势,是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当今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刑事法适用过程中的倾向及其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法的影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及严打的刑事政策基础上一种理性的选择,它以刑事法谦抑理念为基础,不仅引领着刑事法改革的方向,而且是贯穿刑事法全过程的全局性、根本性的主线,它既是刑事立法政策,也是刑事司法政策和执法政策。当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表层态势表现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的趋重性、刑事和解机制适用的扩大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层态势表现为呼唤犯罪分层的立法明确性、呼唤刑罚体系的多元化及引导刑法解释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不仅对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刑罚执行的完善也具有导向作用。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刑罚执行属于重刑模式,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的旨趣要求。有必要完善我国的管制、假释、资格刑、社区矫正等制度,从而进一步推进行刑社会化变革,使刑罚执行变得更加人道。  相似文献   

6.
邹杨 《理论界》2006,(8):82-83
刑罚目的是国家据以确定刑事政策、制定刑事政策,特别是设计刑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国家适用刑罚同犯罪作斗争的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制约着刑罚的性质、内容、体系和方向,左右着刑罚的裁量、执行及其功效。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乃至刑法总则原理部分十分重要的问题,它贯穿于刑罚创制、适用与执行的整个过程,对于刑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又是理论上最富争议的课题之一。因此,刑罚目的的问题历来为各国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所重视。本文首先就刑罚目的的概念加以论述,并揭示刑罚目的对整个刑罚的运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次,就中西方刑罚目的学说各自加以评述,提出刑罚目的层次论。最后,展望刑罚目的之未来。  相似文献   

7.
刑罚的非监禁化是指对罪行较轻的犯罪人适用非监禁刑的一种刑罚改革趋势.作为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的一大主题,刑罚非监禁化以人权保障理念、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以及"两极化"刑事政策作为理论基础.在当下的中国,实现刑罚的非监禁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树立慎用监禁刑的刑罚理念;其二,加强刑事立法;其三,完善量刑方法;其四,推行行刑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刑罚个别化是刑罚制度的一项原则,也是现代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刑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行使求刑权的检察机关在决定是否起诉时应贯彻这一原则.我国现有的不起诉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刑罚个别化原则,已经不适应刑罚观念的发展.我国的不起诉制度从刑事政策的角度,一是应扩大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二是设立暂缓起诉制度,以使其与刑事实体理论的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刑罚中借鉴社会服务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服务作为限制自由刑的重要形式 ,体现了现代刑罚的社会化、个别化、谦抑性、教育性、人道性等特征 ,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的确立。对于我国而言 ,社会服务刑罚有利于完善现行刑罚体系的缺陷 ,降低刑罚执行的成本 ,而且与我国的刑事政策和刑罚理念相吻合。因此 ,吸收社会服务的合理因素 ,改革完善管制刑、罚金刑和缓刑、假释制度 ,对于完善我国刑罚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指导,刑法理论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刑事政策观的确立。本文以刑事法治为视角,对我国的刑事政策进行检讨,并进而探讨刑事政策的基本问题,认为在法治社会,刑事政策受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与刑罚谦抑原则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在法治社会之下,刑事法都不仅是刑事法内部之事,而是需要向外延伸,向社会寻求合理性与价值性支撑,这就涉及到了刑事政策问题.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刑事政策的转型,进而带来了刑事法的发展完善.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下,犯罪治理的理念、策略和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刑事法中的犯罪圈、刑罚圈、量刑制度及司法程序也应发生相应转变,这既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体现,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立法化之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刑事控制模式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科学的刑事控制模式应当以犯罪的相对性、刑罚的谦抑性和刑罚的经济性为基本理念,以新的刑罚目的论--统一说为理论依据.我国刑事控制模式的调整应逐步实行轻刑化,必须坚持刑罚威吓和社会防卫相结合的模式,必须坚持"两步走"战略.  相似文献   

13.
王刚 《学术研究》2004,(2):74-77
社会服务作为限制自由刑的重要形式,体现了现代刑罚的社会化、个别化、谦抑性、教育性、人道性等特征,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的确立.对于我国而言,社会服务刑罚有利于完善现行刑罚体系的缺陷,降低刑罚执行的成本,而且与我国的刑事政策和刑罚理念相吻合.因此,吸收社会服务的合理因素,改革完善管制刑、罚金刑和缓刑、假释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刑罚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学理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是我国刑法适用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主体身份,产生了与之相对称的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解释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中学理解释在弘扬该刑事政策的基础上,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上倡导:对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解释和适用,应坚守行为说+罪名说的限定方式;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处遇上,预防是刑罚适用的正当化依据,应从刑罚种类的限制性适用、刑罚裁量制度的扩张性适用及刑事和解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十六国的刑事法制,由于史料的散佚和缺失,至今无人专文论述,本文从统治者的刑事政策、刑罚适用原则、刑罚制度、刑事罪名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十六国的刑事法制,认识其特点,概括其成就,发现其在中国古代刑事法制发展道路上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研究罪和非罪的科学含义、划分罪和非罪的原则界限,是体现我国刑事政策和刑罚原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正确实施刑罚的思想基础。这个问题,在刑事立法过程中,往往是引起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刑事审判实践中,也往往是检查总结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曹波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43-153
刑事职业禁止法律性质具有语境敏感性和语境依赖性,其辨析应立足我国现行刑事制裁体系的特定语境,避免突破特定语境限制随意植入新概念,或者径直援用域外刑法的相关概念。我国现行刑事制裁体系属于"体系性刑罚方法-散在性非刑罚方法"的特殊双轨制,没有保安处分制度的栖身之地,缺乏将刑事职业禁止归入保安处分的制度空间。刑罚之外的"散在性非刑罚方法"与保安处分存有属种之别,不是所谓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平行对立关系,保安处分之外尚有兼具保安处分与刑罚特征但又无法归入保安处分的特殊非刑罚方法。刑事职业禁止同时以(对行为无价值)报应责任以及人身危险性作为积极适用依据,否定其刑罚性质后,仍无法肯定其保安处分性质,唯将其认定为补强职业犯罪刑罚执行效果的"散在性非刑罚方法",始能契合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的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8.
安曦萌 《理论界》2013,(9):102-106
近年来,美国采取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犯罪控制效果。两极化刑事政策针对不同的犯罪类型,以多元化刑罚理念为支撑,促成了一系列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以美国的刑事政策为镜,有助于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自我反思和完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两极化刑事政策的主要表现,探索美国刑事政策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刑罚执行具有法治性和社会性,既需体现法律强制惩戒之标尺、尊重刑事法律教义科学性和诉诸法治理性发展,也需体现社会政化之规范、尊重刑事政策民主性和诉诸民众治理犯罪经验。随着我国刑罚执行的嬗变,价值理性、社会功能、内容设计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都预示了刑罚执行的社会化转向。而刑罚执行中社会力量的不断介入,尤其是社会工作者行动的大量出现及其共同体意识的成熟发展,也促使刑罚执行社会化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区矫正是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实体展开, 是优化刑法运作机制的内在要求。社区矫正的发展不仅是刑罚执行方式的改进, 还涉及刑法观念的更新、刑事政策的调整、刑事立法的完善、刑事司法权力的重构等深层内容。因此, 应以刑事一体化为导向设计社区矫正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